第77章 金币通行

当第一批新币铸造完成,送到长安的市集上时,百姓们起初还有些抵触——毕竟是印着“蛮夷皇帝”头像的钱。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新币的好处:成色统一,不用称重,交易时直接数个数就行,比以前方便多了。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银行的出现。李砚以国家信誉担保,银行不仅能存钱生利息,还能放贷——农民可以贷款买种子,商人可以贷款进货,甚至地方官府也能贷款修水渠,利息远比私人高利贷低得多。

“陛下,银行开业三个月,已吸收存款超过千万两,放贷五百万两,各地的商税都增长了五成!”负责银行事务的林文喜滋滋地汇报,“那些士绅、贵族,起初还观望,见存款有利息,贷款又方便,现在都把家里的银子往银行送呢。”

李砚看着银行送来的账簿,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这正是他要的“变相收割”——以前散落民间的金银,如今通过银行集中到了朝廷手里,朝廷再将这些钱贷出去,促进商业、农业发展,最后通过税收收回更多的财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那些士绅贵族虽然不情愿,但也没办法——新币通行后,旧银越来越难用,去银行兑换新币不仅不吃亏,还能生利息,傻子才会抱着银锭不放。

币制改革与银行体系,像两只无形的手,迅速梳理着大秦的经济脉络。

江南的丝绸通过银行汇票,能直接卖到西域;草原的皮毛用新币结算,再也不用担心被商人“压价”;西域的香料、波斯的宝石,都能用金币交易,价格比以前透明了许多。商业的繁荣,又带动了手工业、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闭环。

“陛下,罗马的使者来了,说想用他们的金币兑换我们的金币,还想在罗马开设银行分行。”外交部的官员前来汇报。

李砚来了兴致。罗马的金币在西方也很通行,若是能相互兑换,大秦的新币就能真正走向世界。

“可以兑换,但汇率由我们定。”李砚沉吟道,“至于开设分行,让他们派使者来长安学习银行制度,朕会派掌柜的去罗马指导——前提是,他们的分行必须接受大秦银行的监管。”

他要的不仅是商业利益,更是金融话语权。让大秦的货币与银行体系走出国门,比单纯的军事征服更能巩固帝国的影响力。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