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前线提供足够的粮食,李砚下令推广高产作物,改良农具。工匠们将战场上用于挖掘战壕的工具改造成深耕犁,能将土地翻得更深,有利于作物生长;将炸药的原理用到开山辟路上,炸开阻碍灌溉的山石,修建了大量水渠。
南印度的农民在秦军的指导下,学会了用“三圃制”种植水稻——将土地分成三块,轮流耕种、休耕、种植绿肥,既提高了产量,又保护了土壤。这种方法后来传到中原,让江南的水稻产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甚至连畜牧业都因战争而发展。为了给骑兵提供战马,大秦建立了大规模的马场,用科学的方法选育良种、防治疫病。这些技术后来用到了牛羊养殖上,让肉类和皮毛的产量大幅增加,普通百姓也能经常吃到肉了。
演武场上的“飞鸢”再次升空,这一次飞得更高、更远。驾驶飞鸢的是个年轻的工匠,他曾是多瑙河畔的火枪手,因在战场上失去了一条腿,退役后加入百工营,将对机械的热爱全部投入到飞鸢的研制中。
“陛下,飞鸢能携带书信了!”工匠落地后,兴奋地喊道,“如果能再改进一下,将来说不定能把信件送到多瑙河去!”
李砚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心中感慨万千。战争带来了伤痛和死亡,却也激发了人类的潜能——为了生存,为了胜利,人们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想法变成现实。
从火绳枪到后装线膛枪,从回回炮到后装火炮,从牛车到蒸汽机车,从草药到输血术……这些技术在战争中诞生,却在和平时期开花结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战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李砚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们从战争中学会的,不该只有杀戮,更该有创造。用敌人的骨血铺就的道路,最终要种上庄稼,盖起房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夕阳西下,演武场上的器械被一一收起,但那蒸汽机车的轰鸣声、机械臂的运作声、飞鸢划过空气的呼啸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这些声音,是战争的余音,更是文明进步的号角。
李砚知道,只要人类还存在,战争或许就无法避免。但他更相信,每一次战争带来的创伤,都会催生出更强大的创造力,让文明在铁与血的淬炼中,不断向前,不断进化,最终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而大秦,正走在这条由烽烟铺就的进化之路上,用智慧和汗水,将战争留下的伤痕,一点点变成文明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