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万里江山

另一份来自美洲分封地,说李屿在当地发现了大量的银矿和金矿,已组织工匠开采,第一批白银即将通过海上商路运回长安。随奏报送来的,还有一块拳头大的狗头金,金灿灿的,在阳光下晃眼。

“好,好啊!”李砚拿着狗头金,忍不住笑道,“告诉李屿,开采时要注意安全,别让矿工太累了——留着他们的力气,还要开垦土地呢。”

他知道,白银和黄金的流入,将极大地促进大秦的贸易和经济。现在的大秦,东到美洲,西到多瑙河,南到南洋,北到西伯利亚,已形成一个庞大的贸易网络——中原的棉布、瓷器、铁器,换回美洲的金银、欧洲的羊毛、印度的香料、南洋的橡胶,商船在各大港口穿梭,帆影蔽日。

为了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李砚推行了“行省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行省,每个行省设巡抚一名,掌管民政;设都指挥使一名,掌管军政;设提刑按察使一名,掌管司法,三者相互制衡,直接对中央负责。

“无论在哪个行省,律法只有一部,那就是《大秦律》;语言只有一种,那就是官话;度量衡只有一套,那就是工部制定的标准。”李砚在朝会上强调,“谁要是敢搞地方割据,搞特殊化,朕就摘了他的脑袋!”

为了让政令畅通,他还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系统,用快马和电报(百工营研制的简易电报,通过电线传输信号)传递消息。长安的命令,三日内就能传到多瑙河或恒河,效率之高,前所未有。

文化上,李砚下令编纂《大秦百科全书》,汇集天下的知识——从农桑、水利到天文、地理,从医术、工匠到律法、礼仪,甚至包括各地的风土人情、动植物种类。编纂此书的,既有中原的大儒,也有欧洲的学者、印度的僧人、阿拉伯的商人,真正做到了兼容并蓄。

“朕要让后人知道,大秦不仅有铁骑和火炮,还有智慧和文明。”李砚对编纂官说,“这本书,要让每个行省的学堂都有一本,让孩子们知道,大秦的江山有多大,知识有多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秦的人口也在稳步增长。中原地区的鼓励生育政策成效显着,加上异域的移民不断融入,全国人口已突破五亿,其中汉族占六成,其他民族占四成——但在官话和律法的熏陶下,“秦人”的身份认同已渐渐取代了种族差异。

在多瑙河畔的永平城,一个中原移民的儿子娶了欧洲贵族的女儿,他们的孩子既会说官话,也会说拉丁语,既会用筷子,也会用刀叉,过年时贴春联,复活节时画彩蛋,活得自在而融洽。

在恒河岸边的村庄里,印度农民学会了用中原的曲辕犁耕地,用秦国的化肥施肥,产量比以前翻了一倍。他们在田埂上种上中原的桃树,春天花开时,粉红色的花海与绿色的稻田相映,美得像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