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扶家庙伏击战

“理由?”

“敌人队形出现短暂脱节,指挥必然出现片刻混乱,后卫兵力相对薄弱,我集中火力突然打击,有八成把握快速解决战斗。若等其前后呼应,再打就难了,甚至可能被反咬一口。”

张百川不置可否,看向许友:“许旅长,你的看法?”

许友站起身:“司令员,我同意钟旅长的判断。但我会多考虑一点,敌人为何突然加速?是发现了疑点,还是单纯的行军疲劳?如果是前者,这可能是诱饵。我会命令部队做好即刻转移的准备,一击得手,绝不恋战,管他是不是诱饵,吃了再说,”

下面响起一阵笑声,气氛活跃起来。

张百川让两人坐下:“两种思路,都有道理。钟伟着眼于战术果断;许友考虑了敌方意图,谨慎中带着狠辣。指挥员就要在这种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最有利于我的抉择。错了,也得认,但要在战后想明白,为什么错,”

他接着又引用了晋西北歼灭战车联队、晋中蟠龙岗伏击、河北围歼第32师团等战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调动敌人,如何选择预设战场,如何达成战斗的突然性。他没有回避自己曾经有过的判断失误,分析得透彻淋漓。

台下,无论是身经百战的旅长、团长,还是那些靠着敢打敢冲上来的营长,都听得入了神。他们发现,这位威名赫赫的司令员,打仗不仅靠勇猛,更靠这份算计和对细节的把握。

课后讨论,更加热烈,在村头的树下,几位旅长和政治部主任肖桦围坐在一起,话题却离不开刚才的课程。

第一旅旅长王坤感慨道:“司令员这一课,真是把‘主动权’三个字讲活了。以前总觉得人多枪多就能主动,现在看,更多的是靠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旅旅长钟伟接口道:“王旅长说得对,特别是步炮协同那块,我以前总觉得炮兵能把炮弹打到鬼子头上就不错了,现在看, 时机太重要了,早一秒晚一秒,效果天差地别。回头我得狠狠操练我那帮炮兵。”

第三旅旅长许友:“我在胶东打鬼子据点,有时候就觉得蛮干不行,得用巧劲。今天听司令员讲‘围三阙一’和‘重点突破’的结合,有点开窍。下次打掖县外围那个大据点,我非得试试不可。”

第四旅旅长吴可华,负责鲁南,环境最艰苦,他话不多,但句句实在:“我们鲁南缺炮,更缺炮弹。司令员讲的‘炸药包开路,手榴弹盖脸’,对我们最实用。破袭战怎么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战果,我得好好琢磨一套办法出来。”

第五旅旅长梁初,任务最杂,既要破袭津浦路,还要联络兄弟部队,他笑道:“几位老哥,你们是主力,将来啃硬骨头。我们五旅就是一根搅屎棍,非得把津浦线给他搅得天翻地覆不可,让土桥一次睡不好觉,”

政治部主任肖桦听着几位军事主官的讨论,适时插话:“几位旅长,你们打仗我放心。但政治工作也不能落下。司令员强调‘军民鱼水情’,我们在根据地里,帮老乡挑水、修房、收庄稼,这些事看起来小,关键时刻,群众就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还能帮我们抬伤员、运物资。这同样是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