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夫接过脉案,仔细看了一遍,又亲自给姑娘把了脉,按压了腹部,脸色也凝重起来:“依我看,这确实是肠痈之症。只是……这肿块不知是炎症浸润所致,还是已经化脓了。若是化脓,那可就危险了。”
沐熙心中一叹。是啊,在现代,只要做一个B超,就能清楚地看到阑尾的形态,判断是否化脓、有无穿孔,可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影像学检查,只能凭经验和触诊来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延误了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化脓性阑尾炎很容易引发穿孔,进而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那几乎就是绝症。
“沐大夫,于大夫,我闺女这病……有的治吗?”姑娘的父亲见两人脸色都不好,声音里带着哭腔问道。
沐熙回过神,勉强挤出一个安抚的笑容:“你们别太担心,先试试药物和针灸,看看能不能控制住病情。”她没有提手术——开膛破肚,在这个时代的普通人看来,无异于杀人。上次给萧墨尘做手术,是因为他重伤垂危,不手术就是死路一条,而且他身份特殊,身边的人对沐熙有足够的信任,才敢放手一搏。可眼前这家人,只是普通的乡下百姓,他们未必能接受这种“离经叛道”的治疗方法,更何况,她现在连最基本的消毒条件都没有,贸然手术,感染的风险太大,反而可能害了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大夫,”沐熙转向于大夫,“麻烦您给她针灸,取足三里、阑尾穴、天枢、曲池这几个穴位,用泻法,先缓解一下疼痛,抑制炎症扩散。”
于大夫点头:“好,我这就去准备银针。”
沐熙则走到药柜前,开始配药。肠痈初期,气滞血瘀,热毒内结,当以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通腑泄热为主。她取了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各三钱,这三味药都是清热解毒的要药;又加了当归、赤芍各二钱,活血化瘀;再配上桃仁、红花各一钱,增强活血之力;最后加了大黄一钱(后下)、芒硝五分(冲服),通腑泄热,引邪外出。
“小鱼”沐熙将药方递给小鱼,“按这个方子抓药,大黄后下,芒硝冲服,立刻煎药,越快越好。”
“好嘞,沐大夫!”小鱼接过药方,小跑着去了前堂的药灶。
沐熙回到休息室时,于大夫已经准备好银针,正在给张萍消毒穴位。银针刺入的瞬间,张萍的身体微微一颤,但很快,脸上的痛苦神色似乎缓解了一些。于大夫捻转着银针,对沐熙说:“脉象似乎比刚才平缓了些,应该能起些作用。”
沐熙点了点头,在床边坐下,看着张萍渐渐舒缓的眉头,心里却没有丝毫轻松。针灸和药物只能暂时控制病情,如果炎症不能及时消退,或者已经化脓,那这些方法都只是杯水车薪。她想起现代医院里那些阑尾炎手术,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微创手术,半个多小时就能完成,病人几天就能出院,可在这里,却成了生死攸关的难题。
“沐大夫,药煎好了!”不一会儿小鱼端着一碗黑漆漆的汤药走进来,热气腾腾的药香弥漫开来。
张萍的母亲连忙接过药碗,吹凉了些,一勺一勺地喂给女儿。张萍皱着眉喝下汤药,没过多久,便觉得腹痛似乎真的减轻了一些,虽然依旧隐隐作痛,但已经不像刚才那样撕心裂肺了。
“谢谢沐大夫,谢谢于大夫!”夫妇俩连忙道谢,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沐熙笑了笑:“先别急着谢,这药需要连服三剂,你们先在城里找个客栈住下,明天再来复诊。如果夜里疼痛加剧,或者出现发烧、呕吐的情况,一定要立刻来熙和堂,不管多晚。”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这几日饮食要清淡,只能吃些稀粥烂饭,千万别吃油腻、生冷的食物,也别剧烈活动。”
“哎,哎,我们记住了!”夫妇俩连连点头,小心翼翼地扶着女儿下床,慢慢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