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登场前夜!

“教授您请问。”

老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平缓,问题却直击核心:

“我看过你们半决赛提交的方案摘要,里面提到了一个动态双通道优先级调度模型,很有意思。

但我注意到,你们在粗筛模块选择了一种非常规的、计算复杂度较高的特征提取方法,而非更通用的传统滤波。

请简述理由,并说明在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嵌入式环境下,你们如何权衡计算精度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这个问题极其专业且刁钻,恰好点在了他们方案中最冒险也最创新的那个环节!

而且直接指向了苏想最初提出那个“野路子”思路的根源!

此刻,在全场注视下,标准答案的片段在苏想脑海里慌乱地闪过。

但她知道,仅仅复述那些干巴巴的理论,在这位大佬面前根本不够看。

电光石火间,她想起了陈知行候场时的话——“可以尝试从你的角度关联双通道思路进行阐述”。

更想起了自己最初提出这个想法时,那种模糊的、基于多方信息碰撞的直觉!

她深吸一口气,摒弃了那些死记硬背的条框!

抬起眼,目光清亮地看向评委席,声音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异常清晰:

“谢谢教授的提问。

我们选择这种方法,确实是因为它计算量更大。

但我们的核心思路,不是滤波,而是聚焦。”

她顿了顿,组织着语言,努力将那种抽象的直觉表达出来:

“传统滤波是为了净化所有数据,代价高昂。

而我们的粗筛模块,目的不是得到完美数据,而是像……像探照灯一样,快速扫描整个海域,找出可能有大鱼的那一小片区域!

我们愿意为这个快速定位支付更高的计算成本,因为它能极大地减少后续需要精雕细琢的数据量。

从全局看,总效率反而是提升的。”

她用了一个略显笨拙但极其生动的比喻!

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似乎没料到她会用这种方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