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三颗心脏的跳动

1986年初春,协和医院心脏中心的一间小型会议室里。

苏想、陈知行、周炽,以及协和的詹主任、梅奥的威尔逊博士围坐在桌旁,屏幕上流动着苏念最新的生理参数和模型预测曲线。

“风险概率17.3%,”威尔逊博士用指尖点了点屏幕,“不高,但结合她昨夜轻微的ST段压低,我们不能忽视。”

“苏,陈,这个风险预警的敏感性参数,是否过于依赖心率变异性这一单项指标?”

陈知行调整了一下金丝眼镜,冷静回应:“博士,您说得对。”

“当前模型版本对HRV的权重的确偏高。”

“我们正在尝试融入更多维度的数据,比如血液中的电解质波动趋势、甚至是通过护士日常记录的情绪状态评分,进行多因子耦合分析。”

他操作着那台珍贵的IBM PC,调出复杂的算法流程图。

苏想紧接着补充,她的声音比几个月前沉稳了许多:“我们发现,我姐对某些药物的代谢速率存在个体差异,这可能影响了模型的精准度。”

“我们需要更频繁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来校准。”

她看向詹主任,眼神恳切而专业。

詹主任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这个当初看起来还有些怯懦的女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韧性。

“数据我们可以提供,但临床决策,最终还是要靠我们医生的一双手和几十年经验。”

“模型是很好的助手,但不能代替大脑。”

会议在严谨而略带争执的氛围中持续。

周炽虽然对深奥的医学讨论插不上太多话,但天才不愧是天才,他盯着数据不过看了十分钟,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

“能不能把每次用药后,心脏电活动的细微变化做一个时间序列的相位图?

也许能更直观地看到药物引起的扰动模式?”

这个想法让威尔逊博士眼前一亮,立刻拉着周炽到一旁的白板上写画起来。

就在讨论最激烈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

李泽川斜倚在门框上,手里拎着一个网兜,里面是几个铝饭盒。

“我说各位专家,废寝忘食也得有个限度吧?食堂快没饭了,小爷我好不容易抢了点肉菜。”

他语气懒散,但目光扫过苏想时,捕捉到了她眉宇间那抹难以化开的疲惫。

短暂的休息时间,几人就在会议室里解决了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