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屿展现了他作为传统理论派天才的强大实力。
他解题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每一步都建立在坚实的公理和定理之上,逻辑链条无懈可击,书写规范如同教科书。
他率先完成了前两道题,速度惊人,答案完美。
周炽则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他的思路更加天马行空,常常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
面对一道关于群同态与多项式根的复杂问题,秦屿用了整整一页半的篇幅进行严谨的分类讨论。
而周炽盯着题目看了几分钟,忽然眼睛一亮,低声咕哝了一句:
“这玩意儿,跟咱们集群里那个负载均衡算法有点像啊……”
他并没有将算法生搬硬套,而是抓住了两者在“结构映射”和“稳定性”上的神似之处,
用一系列极其巧妙的等价变换和构造,仅仅用了不到半页纸,就干净利落地给出了证明,
其方法之简洁、构思之精妙,让暗中观察的教练都为之动容。
最后一道压轴题,是一道关于李代数表示论的难题,涉及大量晦涩的符号和抽象概念。
秦屿的眉头紧紧锁住,推进缓慢,显然遇到了极大的阻碍。
周炽也卡住了。
他尝试了几种常规思路,都感觉隔靴搔痒。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考场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偶尔的叹息。
就在这时,周炽脑海中忽然闪过了苏想高烧那晚,那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思维状态。
他猛地意识到,这道题看似是纯粹的代数问题,
但其深层结构,似乎与组合数学中某种“标号树”的计数问题存在着隐秘的同构!
这个念头如同闪电划破黑暗!
他立刻放弃在代数框架内死磕,转而尝试用组合语言重新描述问题。
当抽象的代数符号被转化为直观的树形结构和计数论证时,一条清晰的证明路径豁然展现在他眼前!
他奋笔疾书,思路如江河奔涌。
当交卷铃声响起时,他刚好写下最后一个符号。
代数测试成绩公布:周炽以微弱优势,领先秦屿,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