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因为世家子弟不用上阵也有前程,二是因为孙子兵法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好懂。如果没有高人指点,大概率是看不懂其中真义的。
袁熙学习兵法时就是如此,囫囵吞枣而已,根本不清楚重点在哪儿,要害又在哪儿。说的时候还能背几句,真到了用的时候,全顾不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包括曹操本人,也是在战场上一步步历练出来的,并不是什么天生的高手。
他和别人的区别,可能就是他对兵法是真有兴趣,下了苦功,再加上有一定的天赋,最后从州郡混战中杀了出来,有机会与袁绍一决高下。
袁熙想补上这门功课,曾经是曹操左膀右臂的荀彧是一个不错的老师。
袁熙一边命人为荀彧安排住处,一边和荀彧闲聊。
相比于许褚和那些虎士,荀彧追随曹操的时间更早,他几乎亲历了所有重大的战事,对曹操的熟悉,绝非那些虎士可以相提并论。
荀彧没有讲宛城之战,反而说起了兖州之变。
他问袁熙,你知道兖州人为什么会迎吕布,叛曹操?
袁熙表示不懂,请长史指点。
他当时在邺城,知道兖州之变,却不知内情。
“是因为屯田。”
袁熙一下子懵了。屯田引起兖州之变?这扯得上吗?
荀彧随即解释了一下原因。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之后,就在兖州试行屯田,后来更是在许县一带大举屯田,因此解决了粮草的问题,得以越战越强。
可以说,曹操能占据中原,和屯田有很大关系。
但是当初试行屯田,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因为兖州的大族也想要这些空闲下来的土地,并想从中分走最肥美的部分。曹操屯田,直接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也违背了他们迎曹操的初衷。
他们支持曹操主掌兖州,可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觉得曹操实力弱,可以听由他们摆布。
说完前因后果,荀彧问袁熙。“君侯现在觉得,曹公是该屯田,还是不该屯田?”
袁熙权衡了良久。“屯田还是该屯的,要不然吃什么。只是屯田时也要考虑当地大族的意见,尽可能两全齐美。实在做不到,也应该有所准备,以免变生肘腋,搞得那么狼狈。”
“君侯已经初步掌握了兵法的要诀,多算胜,少算不胜。用兵施政之前,应该多考虑各方的反应,有所准备,才能处变不惊。曹公当时最大的失误,就是低估了兖州大族的反应,不仅未能及时沟通,还在局势未稳的情况下出兵徐州。君侯若在幽州屯田,亦当如此。”
“在幽州屯田?”袁熙猝不及防。
屯田,谁说我要在幽州屯田了?
“君侯难道想一直仰食于冀州?”
“这个……”袁熙有些挠头。“幽州可不是兖州,山多地少,天气又冷,屯不了田啊。”
“能的,刘伯安(刘虞)主政幽州时,就曾在幽州屯田,还在上谷开市,与胡人交易……”
荀彧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袁熙却臊得无地自容。
他想起来了,荀彧说的这些确有其事,刘虞的确曾在幽州屯田开市,但他却从来没想过这些,这两年几乎是糊里糊涂的过了来了,什么政绩也没有。
荀彧远在中原,却比他还清楚幽州的事,这就是人和人的差距。
惭愧之余,袁熙又心生欢喜。
有了荀彧这样的人才,他就轻松多了,幽州的情况也会慢慢好转起来。
只是,他还有一个疑问。
“长史,屯田要多久才能见功?时间太久了,会不会耽误平定辽东?”
荀彧无声的笑了。“虽然刘表不战而降,荆州被大将军收入囊中,但大将军平定天下还需要些时间,他还需要天子和朝廷的威信。三五年内,天子不太可能去辽东。”
“需要这么久么?”袁熙不太相信荀彧的判断。
在他看来,益州或许不会轻易投降,但除此之外,好像也没什么能拦住袁绍。
当初光武帝刘秀称帝,就是在拿下益州之前。
“需要。”荀彧很笃定的说道:“刘焉早有异志,刘璋虽然不如其父,益州人却贪图他的宗室身份,绝不会轻易俯首,除非大将军能给他们足够的好处。如今冀州人、汝颍人已经争得不可开交,荆州人都无法得到满意的官职,益州人就更别想了。”
荀彧喝了一口水,接着说道:“君侯别忘了,除了益州之外,还有凉州。关东、关西的矛盾由来已久,董卓还杀了袁氏满门,这个仇是无解的,就算凉州人想投降,也要考虑考虑大将军能不能放过他们。大将军想平定关西,比光武皇帝当年平定陇右难多了。”
袁熙皱起了眉头。
他觉得荀彧说得对,袁绍面临的困难不小,益州、凉州可都是硬骨头。
益州有地利,易守难攻。凉州更是出精兵的地方,凉州兵天下闻名,同样不好对付。
照这么说来,天子的确不会这么快去辽东,屯田也是有必要的。
总向冀州伸手,终究不是解决之道。
袁熙派人去请韩珩来,一起商量在幽州屯田的事。
时间不长,韩珩来了,见荀彧在座,颇有些意外。
袁熙介绍了一下,韩珩得知眼前之人就是曹操的心腹荀彧,又惊又喜,连忙上前见礼。
“久仰留香荀令大名,如今方得一见,幸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