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没得选

任事数年,袁熙明白了一个道理,经学水平和治事水平是两个概念,经学水平高,并不代表能治事。这是很多名士最后身败名裂的根本原因。

如今在幽州任教的孔融也是其中之一。

但卢植是个例外。

卢植不仅经学水平很高,而且治事水平也高,而且能文能武,既能治民,也能治军。

但他这样的人才却没有得到重用。

袁熙后来认真想过这件事,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洛阳的风气如此,崇尚清谈,喜欢讨论经学的微言大义,会因为一字之异争得你死我活,偏偏卢植却不尚章句;

另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卢植出身边州寒门,祖上没有做大官的。他根本不懂如何与权贵们打交道,屡屡犯颜直谏。权贵们看似礼贤下士,接受了卢植的建议,却从此将卢植打入另册。

若非如此,以卢植的自身能力,加上扶风马氏的师门衬托,卢植的仕途会一帆风顺。

可要是真那样的话,卢植就和那些名士没什么区别了。

所以,袁熙反复比较后,还是觉得卢植保持本心比较好。虽然仕途不够顺利,却也没有违背良心,没有造成什么杀孽。

他用人也喜欢用有真材实学的人,不喜欢那种只会坐而论道的。他让孔融去教书,而不是干别的,不是他不缺人,没有空闲的官职,而是孔融除了教书,干不了别的。

他不希望卢毓成为那样的人。

或者说,他不希望任何一个读书人变成那样的人。

就算不能说是那些人毁了大汉,至少也要占一部分责任。

偏偏这样的人现在还不少,大将军身边有,兄长袁谭身边也有,甚至连袁尚身边也有。他因为不受宠,不受重视,除了孔融之外,反倒没几个这样的人。天天打交道的不是胡人,就是卢毓这样的边州人。

在这群中,卢毓已经算是最有能力的了。也因为如此,这竖子平时自负得很,说话非常冲,连袁熙都顶撞,其他人就更不在话下了。

袁熙也不吃亏,两句话搞得他哑了火。

两人重新讨论回陈到的去留。

袁熙知道袁绍有意邀请陈到回汝南人的阵营,但他却不清楚陈到本人的意见。陈到是汝南人不假,但当初可没人在意陈到,否则陈到也不会追随刘备去荆州。在已经确认了君臣身份的前提下,再想拉他回来,可不容易。

刘备能招揽到的人才不多,但只要跟了他的,都不会轻易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