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想了想,说道:“行,回雷首山大营后,我先问问贾文和,他或许能知道一些消息。”
蔡琰大吃一惊。“贾文和在你的麾下?”
袁熙把贾诩这些年的经历大致说了一遍。蔡琰听完,目瞪口呆。“此人深得道家之妙,存身有术,难怪被人比作陈平之流。”
“你还知道这些?”
“先父在长安时,曾与我写信,提及此人,说是凉州名士第一。可惜董卓不能用他,否则也不会落得那般境地。”蔡琰摇摇头,随即又道:“不过他后来祸乱长安,导致生灵涂炭,将来必遭天谴。君侯还是与他保持距离为好,免得受他殃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袁熙心里咯噔一下,若有所思。
的确,贾诩追随过的人都没什么好下场,董卓、张济、曹操,都死于非命。
自己也许应该小心一点,别和贾诩走得太近。
当然,就眼前这形势来看,贾诩也不想和他走得太近,可能也是怕连累了他。
到目前为止,贾诩除了帮他劝降马超、韩遂,也就是建议他观水悟道。平时没事,根本不和他接触,即使有事,也是通过卢毓传话。
正如蔡琰所说,此人深谙道家之妙,存身有术,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主动出手的。
“昭姬,你对道家了解多少?”
“皮毛而已。怎么,君侯对道家有兴趣?”
“贾文和建议我观水……”袁熙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又将自己最近的心得,包括上次与刘备的对话都说给蔡琰听,他很想听听蔡琰的建议,看看自己有没有想偏了。
蔡琰听完,幽幽一声叹息。“君侯,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能进步如此之大了。”
“怎么说?”
“荆山有玉,只待有缘之人。你是一块上等的璞玉,只是一直未曾雕琢,大器晚成。机缘巧合之下,稍加切磋便光彩照人,吸引着更多的良工名匠来琢磨,将来必成传世之器。”
袁熙瞅着蔡琰,忍不住笑了一声。“昭姬,你如果想感谢我,可以用别的办法,不必说这些话来哄我。我是什么人,我有自知之明,也不敢有非份之想。”
蔡琰盯着袁熙看了半晌,也笑了一声。“君侯是自知而不知人,所以觉得自己很普通。而世人更多的则是知人而不知己,总以为天下碌碌,不过如此,唯有自己是良材美玉,天生奇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