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文枢结党乱科场,吏治清浊撼国本

天枢大帝乔郓登基一年有余,五域共治体制在历经外战、内忧后日趋成熟——科举取士源源不断输送贤才,北境边防固若金汤,跨域贸易一派繁荣,皇基稳固度常年停留在99%。但乔郓的系统面板,却始终悬着一道若隐若现的预警:【检测到体制内生性危机,吏治腐败与利益结党暗流涌动,若不及时肃清,将从根基处瓦解共治体系】。

这道预警的导火索,最终在江南“平江府”点燃。

一名叫沈墨的寒门秀才,在第二次五域科举中名落孙山,却意外发现同科的贵族子弟张霖,答卷内容与自己考前丢失的草稿几乎一模一样。沈墨不服,带着草稿副本赴中枢申诉,却被科举院的官员以“无凭无据、诬告考官”为由驱赶。绝望之际,他在中枢府外拦住了乔郓的车架,举着草稿与张霖的答卷,声泪俱下:“陛下,科场不公,寒门无路!张霖的答卷字字句句抄自我的草稿,考官却视而不见,这科举难道只是贵族子弟的游戏?”

乔郓接过两份文稿,对比之下心惊——不仅核心论点一致,连错别字的位置都分毫不差。他当即下令耶律清彻查,这一查,竟牵扯出一场席卷五域的“科场舞弊案”,背后更隐藏着一个名为“文枢盟”的利益集团。

一、科场舞弊牵出结党,吏治沉疴浮出水面

耶律清的监察团队乔装潜入科举院,调取了本次科举的阅卷记录、考生名册,甚至秘密讯问了几名知情考官,真相逐渐清晰:

- 舞弊手段隐蔽且精密:文枢盟的核心成员是科举院副院长刘崇(前朝翰林,五域科举推行后被举荐任职),他利用阅卷权,与五域部分贵族、官僚勾结,提前泄露考题给盟内子弟;考生则通过“暗号答卷”(在试卷页眉画特定符号)标识身份,刘崇再安排亲信考官“择优录取”;沈墨的草稿,正是被张霖的家仆偷窃,转交张霖后稍作修改便提交;

- 文枢盟的利益链条:除了科场舞弊,文枢盟还控制着五域的“官员举荐权”——盟内子弟考取功名后,互相举荐担任要职,形成“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的网络;他们利用跨域协调权,在税收、工程、司法中相互包庇,谋取私利:比如江南的盟内官员与商户勾结,虚报水利工程预算,贪污公款;西域的盟内税官,为盟内商户减免关税,却加重寒门商户负担;

- 背后牵扯旧势力:调查发现,文枢盟的资金来源中,有一部分来自前朝旧贵族的资助,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控制科场与吏治,逐步渗透共治体制,最终架空乔郓,恢复旧制。

更令人忧心的是,文枢盟的影响已深入基层。小豆子和阿古拉在走访平江府时发现,当地的司法官员是文枢盟成员,百姓打官司若不贿赂,便会遭遇“久拖不决”;一名寒门出身的基层税官,因拒绝为盟内商户偷税提供便利,竟被诬告“贪赃枉法”,打入大牢。阿古拉的羊毛账本上,画满了百姓控诉的场景:“王掌柜被冤入狱,只因不愿给盟内官员送礼”“水利工程的堤坝用的是劣等材料,官员却上报‘优质工程’”。

五域议事院的紧急会议上,气氛压抑到了极点。这不再是之前的利益之争或外部威胁,而是体制内部的“毒瘤”,触及了共治的核心根基:

- 寒门官员代表义愤填膺:“科举是寒门唯一的上升通道,文枢盟舞弊结党,堵塞贤路,若不严惩,共治体制将沦为贵族工具!”

- 旧贵族派系代表却极力辩解:“刘崇等人只是个别官员的贪腐行为,并非结党,若大肆清查,恐引发官场动荡,影响治理效率!”

- 地方派系代表忧心忡忡:“文枢盟成员遍布五域,若逐一清查,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治理瘫痪;但不查,百姓怨声载道,民心将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