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人生的智慧》还倡导悲观?

《人生的智慧》——悲观主义中的幸福密钥

我们把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来解读!

第一部分:与悲观主义者共饮一杯清醒的酒

“如果人生注定与痛苦相伴,何不学会与它共舞?”

当你看到这几个字是不是彻底懵圈了?

人家都倡导“乐观主义”生活才有奔头,你不是疯了吗?咋还教我们“悲观”上了?

各位看官稍安勿躁,待我们来细细品读叔本华写的这本《人生的智慧》,看看到底怎么一回事?

当我在深夜台灯下翻完《人生的智慧》最后一页,我就迫不及待的想来分享给我亲爱的读者了!不过这已经是我第三次阅读这本书了!

叔本华这句藏在字里行间的潜台词,像一杯冰镇的苏打水,瞬间浇灭了我长久以来被焦虑裹挟的燥热。

这位被后世贴上“悲观主义大师”标签的哲学家,从来不是什么散播丧气的“人生劝退师”,反倒像个拿着手术刀的老医生,不打麻药就敢剖开生命的肌理,把那些我们刻意回避的真相摆到台面上。

人生压根不是一场歌舞升平的盛宴,而是一架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晃悠的钟摆,永不停歇,智慧的你觉得是这样的吗?

在这个人人把“正能量”挂在嘴边的时代,叔本华的理论确实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我们习惯了被“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鸡汤喂养,习惯了用“明天会更好”的口号麻痹自己,就像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以为看不见困境,困境就不存在了。

我之前一直是这样的状态,可生活从来不会因为我们的逃避就变得温柔,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焦虑、迷茫与失落,终究会在某个深夜突然爆发。

叔本华在书中毫不留情地戳破了这种自欺欺人。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句话初读时确实让人脊背发凉,仿佛被人掀开了遮羞布,但细品之后却有种如释重负的通透——原来我们所有的内耗,不过是因为看不清生命的本质,在钟摆的轨迹里瞎忙活罢了。

这架“人生钟摆”的摆动轨迹,简直刻进了每个普通人的生命里。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一场重要的考试挑灯夜读,那些日子里,知识点的晦涩、对失败的恐惧像两块巨石压在心头,连做梦都在背公式、记单词,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斥着求而不得的痛苦;

可当录取通知书真正递到手中,最初的狂喜不过维持了短短数日,随之而来的便是“接下来该做什么”的茫然,曾经让你魂牵梦绕的目标轰然倒塌,空虚感如潮水般将你淹没。

这场景像极了登山者在峭壁间艰难攀爬时,眼中只有顶峰的旗帜,肌肉的酸痛、岩壁的陡峭都化作前进的动力;

可当他终于站在山顶,俯瞰完所有风景后,便会陷入一种莫名的失落——攀登的意义已然消散,下一座山峰的召唤还未清晰,这便是无聊在悄然登场。

再想想我们从小到大的追逐!

小时候盼着长大,觉得成年后就能摆脱父母的管束,拥有花不完的零花钱和自由支配的时间,那种对“长大”的渴望里,藏着对当下被约束的痛苦;

可真到了成年,却发现生活满是柴米油盐的琐碎和职场竞争的残酷,又开始怀念童年的无忧无虑,陷入对过往的追忆式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