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思考,快与慢》教你做个清醒者

直觉式的“快思考”

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它的运作完全是自动的、快速的,不需要我们刻意调动注意力,也几乎不消耗脑力。

这种模式源于人类远古时期的生存需求——在危机四伏的原始森林里,祖先们必须在瞬间判断草丛的晃动是风还是毒蛇,听到异响时必须立刻决定逃跑还是战斗。

在生死攸关的场景中,“快”比“准”更重要,那些能快速做出反应的个体,才能在自然选择中存活下来。

经过百万年的进化,系统1已经深深植入我们的基因,成为应对日常场景的“高效工具”。

在生活中,系统1的表现无处不在:走在熟悉的街道上,不用刻意记路就能顺利到家;

听到熟悉的歌曲前奏,瞬间就能认出歌名;

看到他人皱起眉头,立刻就能感知到对方的不悦;

理解“他今天穿了一件红色外套”这样的简单语句,也完全是系统1的功劳。

这些场景下,系统1的反应又快又准,让我们无需为琐事耗费精力。

但它的缺陷也同样明显——系统1极度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容易被“眼见即为事实”的直觉支配,对复杂的逻辑推理无能为力。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纽约时报》,穿着整洁的衬衫,戴着眼镜,就会直觉地认为他是高学历、高收入的精英,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

在当下的社会中,程序员、普通职员等群体的基数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知群体”,仅凭外在特征下判断,很可能出现偏差。

系统1就像一个“经验主义者”,它会把过去的经历当作万能模板,却不知道世界的复杂性远超有限的经验。

二. 系统2:理性式的“慢思考”

如果说系统1是“自动驾驶”,那系统2就是“手动驾驶模式”。

它的运作需要刻意控制,速度缓慢,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和脑力,就像我们开车时遇到复杂路况,必须握紧方向盘、专注观察、谨慎操作。

系统1处理不了的任务,都需要系统2来接手:比如计算17×24这样的复杂算术题,我们必须拿出纸笔或者在脑海里一步步推演;

阅读一篇逻辑严谨的学术论文,需要集中注意力梳理论点、论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面对一个陌生的工作任务,需要分析流程、制定计划。

这些场景下,系统2的理性思考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