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思考,快与慢》教你识别陷阱

3. 损失厌恶陷阱:为什么“怕吃亏”让你吃大亏?

损失厌恶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认知偏误之一,卡尼曼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损失的反应强度,是对等额收益感受的2倍以上。

也就是说,损失100元带来的痛苦,需要赚200元甚至更多才能弥补。

这种对损失的恐惧,会让我们在决策时变得保守、冲动,甚至做出违背理性的选择。

比如在股市中,很多股民都会陷入“死守亏损股”的怪圈——当股票价格下跌时,他们不愿意卖出止损,总觉得“只要不卖,就不算真正的亏损”,期待着股价能反弹回来。

但实际上,股价下跌可能是因为公司基本面恶化,继续持有只会让损失越来越大。

而当股票价格上涨时,他们又会急于卖出获利,担心“不卖掉的话,股价可能会跌回去”,结果往往是赚了一点小钱就离场,错过了更大的涨幅。

损失厌恶还会影响我们的投资选择。

假设有两个投资项目:A项目有50%的概率赚1.5万元,50%的概率亏1万元;B项目有100%的概率赚3000元。从数学期望来看,A项目的期望收益是(1.5×50%)+(-1×50%)=0.25万元,远高于B项目的0.3万元?不,等一下,1.5万×50%是0.75万,减去1万×50%的0.5万,A项目的期望收益是0.25万?不对,1.5万×0.5=7500元,1万×0.5=5000元,7500-5000=2500元,而B项目是稳赚3000元,所以B项目的期望收益更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我算错了,重新算:A项目的期望收益是(1.5×0.5)+(-1×0.5)=0.75-0.5=0.25万元(2500元),B项目是0.3万元(3000元),所以B项目的期望收益更高。但如果把A项目的收益调整为“50%概率赚2万元,50%概率亏1万元”,期望收益就是(2×0.5)+(-1×0.5)=1-0.5=0.5万元(5000元),远高于B项目的3000元,但很多人还是会选择B项目——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可能亏损1万元”的风险,哪怕潜在收益更高。

损失厌恶让我们变成了“风险规避者”,但这种规避往往是盲目的,让我们错过了真正有价值的机会。

4. 框架效应陷阱:换个说法,你的选择就变了

框架效应的本质,是系统1会根据问题的表述方式,自动关注不同的侧面,从而改变我们的决策。

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语言“包装”一下,就会让我们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卡尼曼做过一个经典的医疗实验:他向受试者介绍一种新型手术,然后给出两种描述方式:第一种是“手术的存活率是90%”,第二种是“手术的死亡率是10%”。结果发现,选择第一种描述的受试者占了80%以上,而选择第二种描述的受试者不足20%。

但实际上,这两种描述的意思完全相同——90%的存活率和10%的死亡率是一回事,只是表述的角度不同。

但系统1对“死亡”这个负面词汇更敏感,所以当听到“死亡率10%”时,会下意识地觉得手术更危险。

框架效应在商业营销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我们在超市购物时,经常会看到“买一送一”和“第二件半价”的促销活动,其实这两种活动的优惠力度是一样的——比如一件商品100元,“买一送一”相当于每件50元,“第二件半价”也是两件150元,每件75元?不,等一下,“买一送一”是花100元得两件,每件50元;“第二件半价”是第一件100元,第二件50元,两件共150元,每件75元,所以“买一送一”的优惠力度更大?

但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买一送一”更划算?因为“买一送一”的框架强调的是“免费获得”,系统1对“免费”这个词没有抵抗力,会下意识地觉得“占了大便宜”,而“第二件半价”的框架强调的是“打折”,吸引力就弱了很多。

同样,商家在宣传保险产品时,会说“每天只需花一杯咖啡的钱,就能获得全年保障”,而不是“每年需要花365杯咖啡的钱”——前者让我们觉得成本很低,后者却让我们觉得开销很大。

框架效应之所以能奏效,是因为系统1容易被表面的语言迷惑,而懒得去深究背后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