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兵临临淄

青州牧的安民告示,如同春风般迅速传遍青州饱受创伤的大地。檄文中,刘备承诺既往不咎、分田安民、革除苛政的内容,在许多濒临绝望的百姓和黄巾底层士卒心中,投下了一丝希望的微光。不少小股黄巾开始动摇,甚至有人悄悄脱离大队,试图寻找回乡的机会。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接受这份仁慈。盘踞在临淄城外的黄巾大头目司马俱,对此嗤之以鼻。他早已习惯了刀头舔血、称霸一方的日子,岂肯轻易放下武器,去做一个顺民?更何况,他麾下仍有数万能战之众,围困青州治所临淄已久,城破在即,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唾手可得,他岂会因一纸文书而放弃?

“刘备?哼,一个织席贩履之徒,侥幸得了点名望,就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了?”司马俱在中军大帐内,对着一众头目冷笑,“数月前,老子就想收拾他!可惜让那贾诩搅了局!如今他倒自己送上门来了!也好,新账旧账一起算!”

另一个实力颇强的头目管亥,则显得犹豫不决。他麾下人马也不少,但多是同乡子弟,连年征战,早已疲惫不堪。刘备的告示,让他看到了一条可能的出路,但北海国富庶近在眼前,他也难以决断,只得暂时观望。

临淄城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焦和惊死,群龙无首,幸得治中王修、别驾孙嵩等一批正直能干的官员勉力支撑,方才守住城池,未即时陷落。但数月围城,城内粮草日渐匮乏,人心惶惶。

当刘备的安民檄文和就任州牧的消息传入,犹如给垂死的病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许多百姓奔走相告,尤其是那些经历过184年黄巾之乱的老人们,纷纷说起当年刘备率义兵救援北海国太守龚景的旧事。

“是刘使君!是那个仁义的刘玄德!”

“他有救了!刘使君来救我们了!”

“苍天有眼啊!派刘青州来救我们了!”

盼望、期待、求生欲,在绝望的城中弥漫开来。然而,士族豪强们的心情则复杂得多。他们既盼望刘备能解围城之危,又担心这位以“织席贩履”出身、似乎更倾向平民的州牧,会损害他们的特权和利益。各种心思,在暗流中涌动。

平原国,国相府。刘备已接到大量来自临淄的求援讯息和夜枭小组关于司马俱拒不投降、继续猛攻临淄的急报。

“主公,局势危急。”徐庶指着地图上的临淄,“司马俱顽抗,临淄旦夕可危。若临淄有失,青州州治沦陷,则我州牧威望扫地,后续整合青州将难上加难。必须尽快救援!”

贾诩补充道:“然平原亦不可空虚。东面冀州方向,虽袁绍正图谋韩馥,但公孙瓒动向不明,需有大将镇守,以防不测。”

刘备沉吟片刻,决断道:“云长,你率本部兵马,并协调郡国兵,留守平原,总揽东境防务,文和与麴义、国让辅佐你。元直、翼德、恶来、子龙、子义、儁乂,点齐五千精兵;翼德、儁乂为先锋,子义负责侦察,元俭负责后军,子龙与恶来护卫中军。随我即刻出发,驰援临淄!”

“喏!”众将轰然应命。

关羽丹凤眼开合,沉声道:“大哥放心,有羽在,平原无恙。愿大哥早日克敌,解临淄之围!”

张飞早已摩拳擦掌:“俺的老伙计们早就憋坏了!这次定要杀他个片甲不留!”

典韦瓮声瓮气地低吼:“无当营,时刻准备着!”

太史慈拱手:“侦骑营必不负使命!”

很快,五千精锐誓师出征。这支军队,虽人数不多,却堪称刘备集团目前的核心战力:张飞麾下四百经过严格筛选、并由“神工营”全力武装的重装骑兵——“黑骑营”;典韦麾下四百同样装备精良、誓死护卫的重装步兵——“无当营”;赵云麾下四百全副武装的轻装骑兵——“白毦营”;太史慈麾下八百机动力极强、并配备了最新式连弩的“侦骑营”;其余皆是经历多次战斗的老兵,士气高昂。

大军一路疾行,很快便抵达临淄地界。远远望去,只见临淄城外,黄巾军的营寨连绵不绝,将偌大的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喊杀声、鼓噪声隐隐传来,城头之上,守军旗帜歪斜,显得疲惫而紧张。

刘备军的到来,立刻引起了双方的反应。

城头之上,守军发现了这支打着“刘”、“青州牧”旗号的军队,先是爆发出了一阵希望的欢呼!

“是刘使君!刘使君真的来了!”

“援军!我们的援军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