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黄龙岗,黄龙岗,杨昭再出招杨昭再出招

柳如烟离开后,书房里只剩下杨昭与苏墨。大乾的百姓,世代受天灾之苦,视其为天命。杨昭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宿命论,用现代的智慧和技术,告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人定胜天。

“苏墨,黄龙岗的勘察报告,你再详细说一遍。”杨昭拿起那几份卷宗,指尖轻触其上。

苏墨立刻上前,将地图铺在桌案上:“黄龙岗地处京畿北侧,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其下多石质土壤,不宜耕种。往年水源全赖天降,一旦久旱,便是颗粒无收。百姓迁徙避灾者十之七八,留守者多挣扎求生。朝廷虽每年拨付赈灾款项,却如杯水车薪,加之漕运不畅,赈灾物资往往滞留途中,能抵达百姓手中的十不足一。”

杨昭听着,脑中已开始构建黄龙岗的三维地形图。系统【数据沙盘】随心而动,将苏墨口中的描述转化为精确的数字模型。

“难怪朝廷束手无策。”杨昭轻声说,手指在地图上几处标识点划过,“地势复杂,水源匮乏,这黄龙岗,确实比枯河滩棘手数倍。”

枯河滩不过是河道淤塞,疏通引流便可解。黄龙岗却是无水可引,需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

“侯爷可是要将枯河滩之法,用于黄龙岗?”苏墨试探着问。

杨昭摇了摇头:“枯河滩是引水,黄龙岗是蓄水、引水、输水并重。而且,要让黄龙岗彻底摆脱旱灾困扰,需改变其地貌。这需要大乾前所未有的工程。”

他指向地图上几处山谷:“此处地势低洼,可开凿深坑,修筑水库,蓄积雨水。再于山脉高处,开凿水渠,将远处河水引入。但黄龙岗土质疏松,寻常土堤难以长久。水渠也需坚固,方能抵御山洪冲刷。”

杨昭抬头,看着苏墨,语气沉重:“这水库和水渠,便要用到柳家新制的‘水泥’和‘钢筋’。”

苏墨闻言,呼吸为之一滞。他虽不知水泥钢筋为何物,但听柳如烟方才描述,便知其非凡。这等神物,竟要用于如此宏大的工程!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耗费巨大,所需人力物力,更是难以想象。”苏墨提醒。

“人手,资金,都不是问题。”杨昭说,“柳家商会的人脉和财力,足以支撑初期。至于后续,朝廷终会看到其价值。只要工程初见成效,百姓受益,朝廷自然会倾力支持。”

他手指在地图上一个点停下:“黄龙岗地势复杂,若要修筑水库、水渠,需先勘察地质,进行精确测绘。苏墨,你可从家族学堂中挑选一批聪颖的学子,传授他们基础的测绘之法。我这里有几样工具,你可让他们试着使用。”

杨昭从书架上取下几卷图纸,上面绘着简易的经纬仪、水平仪草图,以及一些测量标尺的制作方法。这些都是系统【知识库】中,关于古代测量技术的简化版。

“这些工具,能让勘测更为精确。”杨昭解释,“然后,绘制详细的地形图,标注出水流走向、地势高低、土质分布。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苏墨接过图纸,细细观看。这些图纸上的器械,虽然简陋,却透着一种闻所未闻的精巧。他知道,这又是杨昭超越时代的技术。

“侯爷,勘察测绘,属下自会安排。只是,黄龙岗多年旱灾,百姓早已习惯逃荒。若要他们留下,参与工程,恐怕不易。”苏墨提出了实际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