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从清晨的肯尼亚村落开始。阿米娜穿上工作服,骑电动车前往厂区。她的岗位是智能灌溉系统操作员,屏幕上实时显示土壤湿度与作物生长数据。午餐时间,她和同事在食堂吃饭,菜单有蔬菜、肉类和水果。
下午四点,她下班走进社区学校。墙上贴满孩子的画作,其中一幅写着:“我们的工厂像星星一样亮。”她开始教孩子们英语单词,黑板上写着“hopelightfuture”。
夜幕降临,厂区外围的LED屏缓缓亮起。数千个光点拼出动态版《星月夜》,星河流转,月亮低垂。旁白响起:“他们说我们带来黑暗,但我们选择点亮星辰。”
陈默坐在办公室,看着舆情数据跳动。负面话题热度十五分钟内下降68%。#陈氏星月计划#冲上五国热搜榜首。多家媒体转发纪录片片段,标题改为“被误解的援建者”“一家企业的非洲十年”。
他起身走到窗前。城市远处,几栋高楼外立面的灯光秀正同步播放《星月夜》图案。那是叶曼琳提前联络的合作伙伴,公益性质的城市联动。星光流动,映在玻璃上,也映在他脸上。
方媛回到工位时,手机不断震动。三家国际媒体发来专访邀请,两家公关协会提出合作意向。她没看消息,先拿起口红补妆。镜子映出她略显疲惫的眼睛,但她嘴角微微上扬。
她把多肉植物摆正,转向电脑屏幕。新一轮舆情监测已经开始。评论区仍有零星质疑,但更多人开始问:“怎么参与志愿者项目?”“有没有实习机会?”
叶曼琳的办公室亮着灯。她靠在椅背上,看着新闻网站首页的大图——自己的那幅《星月夜》被截取放大,配上标题《艺术如何改变偏见》。电话响了,是某电影节策展人,想把《光之种》纳入展映单元。
她没急着接。而是打开邮箱,上传了一份新提案:《星月计划》全球巡展,内容包括非洲工厂实景影像、员工家庭访谈、生态恢复数据。收件人是十二个国家的文化机构。
陈默仍站在窗边。他的左手无意识摩挲着戒指。倒计时浮现在脑海中:距离下一场危机还有147小时32分。终点不可改,过程由他定。
他知道这场舆论战还没完。攻击者不会轻易退场。但他也清楚,这一次,他们打错了算盘。他们以为资本害怕道德审判,却忘了人心认的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