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绝处逢生

原来,这些老师傅都是被王老五高薪挖来的,并不知道内情。现在东窗事发,他们既气愤又羞愧,只想尽力弥补。

铁柱当即决定,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好!愿意帮忙的老师傅都来我们店里。周姐,你负责登记顾客需求。二狗,去把库房的布料都清点出来。月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

这一夜,裁缝铺的灯一直亮到天明。铁柱和老师们连夜赶工,缝纫机的哒哒声与窗外的虫鸣交织成一首夜曲。母亲和周姐忙着端茶倒水,准备宵夜,灶房里的炊烟袅袅升起,在晨曦中渐渐消散。就连李老板也留下来帮忙招呼顾客,他的笑声时而打破夜的寂静。

第二天,消息传开了。不仅本地的顾客,连邻县的人都慕名而来。合作社门口排起了长队,都是来求助的顾客。阳光洒在人们焦急的脸上,也照亮了希望。

赵老板,你可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一位大妈拉着铁柱的手不停道谢,阳光照在她花白的头发上,我儿子的婚期就快到了,礼服要是做不出来,可怎么是好!

铁柱温和地说,晨光在他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晕:您放心,我们一定优先赶制。请您到周姐那里登记一下具体要求。

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合作社的成员们忙得脚不沾地,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自豪和充实。他们不是在单纯地做生意,而是在守护一个行业的信誉。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出现了。由于订单量暴增,现有的场地和设备根本不够用。老师们只能轮流使用缝纫机,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出空气中飞舞的尘埃,也照出了场地的拥挤。

这样不行,李老板擦着汗说,阳光在他额上的汗珠上闪烁,咱们得想个办法。要不...把王老五的店盘下来?

这个建议让众人都愣住了。盘下对手的店铺?这想法太大胆了!午后的风突然大了起来,吹得门上的铃铛叮当作响。

铁柱沉思片刻,眼睛渐渐亮了起来,阳光照进他的眼眸,映出坚定的光芒:李叔说得对!王老五的店现在被封着,我们可以联系工商局,看看能不能接手。这样既能解决场地问题,也能安置那些失业的工人。

说干就干。铁柱立即联系了相关部门,表达了想要接手店铺的意愿。出乎意料的是,对方非常支持这个想法。

赵老板,你们合作社这次的表现很好啊!工商局的领导赞赏地说,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窗户,在他肩章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维护了市场秩序,保护了消费者权益。这个店盘给你们,我们放心!

在政府的支持下,手续办理得异常顺利。不到一周时间,王老五的店铺就改头换面,成了合作社的二店。开业那天阳光明媚,崭新的招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开业那天,铁柱特意请来了所有老师傅和工人。看着焕然一新的店铺,众人都感慨万千。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照在崭新的缝纫机上,反射出希望的光芒。

真没想到啊,一位老师傅抹着眼角,阳光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我在这家店干了十几年,从来没像今天这样踏实过。

铁柱站在店铺中央,阳光从他身后照进来,为他镀上一层金边:从今天起,这里就是合作社的二店。工钱按劳分配,绝不克扣一分!我们要用最好的手艺,最好的布料,做最好的衣服!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一刻,铁柱不仅赢得了市场,更赢得了人心。

然而,挑战远未结束。随着规模扩大,管理问题日益突出。不同店的师傅手艺标准不一,顾客时有投诉。傍晚的夕阳透过窗户,将人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这件衣服的针脚怎么和总店的不一样?一位顾客不满地说,夕阳照在她不悦的脸上,我可是冲着你们合作社的名声来的!

铁柱意识到,必须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他立即召集所有老师傅,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规范,并组织了培训班。培训室的灯光下,老师傅们认真记录的身影投在墙上。

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铁柱在培训会上强调,灯光照在他严肃的脸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标准。

更让人头疼的是资金问题。虽然生意越来越好,但扩张带来的开支也大幅增加。银行贷款的还款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得铁柱喘不过气。深夜的灯光下,他对着账本发呆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

一天晚上,铁柱正在为资金发愁,母亲悄悄走进来,递给他一个木盒子。油灯的光晕照在母亲慈祥的脸上,也照在古朴的木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