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笑道:“除非外出开会,否则每天如此。这里的红烧肉可是一绝,是我母亲亲自传授的配方。”他指着不远处正在打菜的一位老师傅,“那就是张师傅,曾经是城里大酒店的主厨,现在回乡发挥余热。”
下午的参观更加深入。参观者被允许随意进入任何工坊,甚至可以亲自尝试一些简单的工艺操作。
在刺绣工坊,一位日本客户尝试着绣了几针,立刻感叹:“这比看起来难多了!一针一线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
王师傅在一旁指导:“慢工出细活。一幅中等复杂度的刺绣,往往需要一个人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机器可以量产,但永远替代不了手工的温度和灵性。”
另一边,在创新实验室,年轻的设计师们正在演示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3D打印技术与传统雕刻的结合,数字设计与手工制作的配合,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我们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一位年轻设计师展示着用新型环保材料制作的漆器,“既保留了传统大漆工艺的美感,又解决了传统漆器易损、重量的缺点。”
傍晚,第一天的参观结束。铁柱团队紧张地关注着网络上的反馈。
令人欣慰的是,第一批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大多是正面的: “亲眼见证了匠人村的工作环境,与之前的报道完全不同!” “工匠们的笑容是装不出来的,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自豪感真实动人。” “中国传统工艺的精细程度令人惊叹,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文化和故事。”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作秀!肯定是提前准备好的!” “三天开放日能说明什么?平时还不知道什么样呢!”
铁柱看着这些评论,平静地说:“预料之中。继续我们的计划,明天将直播整个生产工艺流程。”
第二天,匠人村采取了更大胆的举措——24小时直播工坊工作实况。摄像头被安装在各个工坊的关键位置,实时传输到网络平台,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观看匠人村的日常工作。
这一举措引起了轰动。开播仅一小时,全球观看人数就突破百万。人们好奇地想看看这个备受争议的地方到底如何运作。
直播中最受欢迎的环节是夜班工坊。晚上九点,仍有不少工匠在加班赶制紧急订单。镜头前,他们专注工作的神态,对细节的苛刻要求,以及休息时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的轻松氛围,全部真实呈现。
“没想到晚上还这么忙碌,工匠们辛苦了!” “看那个老师傅修补瓷器的样子,简直是艺术!” “他们的工作环境很整洁啊,哪有报道说的那么不堪?”
网络舆论开始悄然转变。
然而,铁柱清楚,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即将到来的第三天——国际专家评审团的最终评估。
这次评估由国际手工艺理事会组织,成员包括五位世界公认的工艺大师和学者,其中就有曾经提供虚假鉴定的德拉塞尔教授。
“他怎么会入选评审团?”二狗气得差点跳起来,“这明显有利益冲突!”
铁柱面色凝重:“据说是环球工艺集团施压的结果。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冷静应对。”
评估当天,气氛明显紧张起来。德拉塞尔教授一到场就摆出挑剔的姿态,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每处细节,不时与助手低声交谈,记录着什么。
在竹材仓库,他停留了很久,取样了几种竹材,声称要“亲自鉴定”。
午餐时,德拉塞尔故意大声说:“如此大规模的生产,怎么可能完全采用传统手工?肯定有机器参与的环节没有披露。”
这话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确实,匠人村并非完全排斥现代技术,但始终坚持手工为核心的原则。
铁柱正准备回应,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马克·威廉姆斯。
“教授先生,我在匠人村工作和生活了三个月,可以负责任地说,这里的所有核心工艺环节都是手工完成的。”马克用流利的英语说道,吸引了全场目光,“现代技术只被用在辅助环节,比如材料预处理、设计打样等,这不但没有降低传统工艺的价值,反而让工匠能更专注于核心创造。”
他指向远处的创新工场:“事实上,匠人村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成功找到了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千年技艺的精髓,又让这些技艺能够适应现代生活和市场需求。”
德拉塞尔显然没料到会有人当面反驳,特别是还是个西方面孔的年轻人:“你是?”
“马克·威廉姆斯,来自英国。曾经的我也是带着偏见而来,但这里的真实改变了我。”马克坦然道,“我相信,真正的传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活水长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人群中响起掌声。德拉塞尔面色难看,但不再说什么。
评估继续进行。在漆器工坊,评估团成员之一、日本漆艺大师山口雄一郎久久驻足。他仔细观察了一位年轻工匠制作莳绘工艺的全过程,不时点头赞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了不起!”最终,山口先生忍不住赞叹,“我年轻时学过莳绘,但你们将中国传统纹样与莳绘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技法的精髓,又创造了全新的视觉语言。这是真正的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