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归途新程

“这哪能怪您!”铁柱握住老师傅粗糙的手,“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咱们要想的是怎么留住人,而不是怪谁。”

王师傅叹气道:“可是那些孩子都是我一手带出来的,说走就走,连个招呼都不打...”

铁柱沉思片刻,问道:“走的是哪些人?为什么走?”

“主要是年轻些的,觉得咱们这儿规矩多,要求高。外面工厂计件算钱,多劳多得,不像咱们还有固定工资限额。”

铁柱明白了问题所在。匠人村为了保障工匠生活,设置了基本工资加绩效的制度,但总体收入水平确实不如那些纯粹计件算钱的工厂。

晚上,铁柱召集核心团队开会,通报了人才流失的情况。

“我建议立即加薪!”二狗第一个发言,“不能让那些挖墙脚的得逞。”

林雪摇头:“单纯加薪不是办法,而且会打乱我们的薪酬体系。重要的是找到真正的原因——为什么员工会被挖走?除了钱,还有什么?”

马克提出了不同视角:“在西方企业,员工忠诚度不仅来自薪酬,还来自企业文化认同感和职业发展空间。我们是否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形成了多管齐下的方案:一是优化薪酬结构,在保持基本保障的同时增加绩效奖励空间;二是建立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让工匠看到发展前景;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团队凝聚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天,铁柱出人意料地没有先处理公务,而是带着团队逐一拜访了那些离职员工的家庭。

在一家小院里,离职员工小张的父母尴尬地招待他们:“铁柱啊,真是对不住...孩子年轻,就看眼前那点钱...”

铁柱温和地说:“叔、婶,别这么说。小张选择离开一定有他的理由,我今天来就是想听听真实的想法,看看我们哪里做得不够。”

小张父亲叹了口气:“实话跟你说吧,孩子觉得在匠人村干活‘不自由’。你们那些规矩太多了,什么材料必须怎么处理,工艺必须达到什么标准...外面工厂简单,干一件算一件钱,没那么多讲究。”

铁柱点头:“我明白了。谢谢您说实话。”

走访了几家后,铁柱发现了一个共同点:离开的大多是入行时间不长的年轻工匠,他们更看重短期收益,对匠人村追求的“精益求精”文化缺乏认同。

回程路上,林雪忧心忡忡:“如果年轻一代不能理解和支持我们的理念,传承就会断层。”

铁柱望着车窗外绿油油的稻田,突然说:“也许问题不在于年轻人,而在于我们如何传递价值。传统不是用来束缚的,而是用来奠基的。”

一周后,铁柱宣布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举办“匠人村开放日”,邀请所有在职和离职员工及其家属参加,没有任何预设议程,就是喝茶聊天。

开放日当天,大礼堂里坐满了人。铁柱没有站在台上,而是坐在大家中间,开门见山地说:

“今天请大家来,不是开会,就是说说话。咱们匠人村走到今天,靠的是大家的双手和心血。但现在有些人选择了离开,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哪里做得不好。”

起初没人说话,气氛有些尴尬。终于,一个离职的年轻人鼓起勇气:“赵总,我说实话吧。在匠人村干活太累了!要求太高了!同样做一个木盒,外面工厂只要形状没错就行,咱们这儿却要求什么榫卯不能有半点缝隙,打磨不能有一点毛刺...何必呢?”

不少人点头附和。

王师傅忍不住站起来:“你小子懂什么!这是手艺!不是流水线产品!”

铁柱摆手制止王师傅,转向那个年轻人:“问得好。那我问你,十年后,你是希望别人说‘这是个做盒子的’,还是说‘这是个手艺精湛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