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接下来一段时间里,苏暖暖每天没课的时间都在画稿,比计划还早完成了稿件,抽了个时间就去交稿,还不忘拿上两套样书。
只是给汪姐和恬恬姐看看,欣赏,她没任何刺激出版社的意思。
嗯,没有,绝对没有。
到了出版社,江恬审阅完绘本稿件后,苏暖暖把几本样书拿出来给江恬看,“恬恬姐,你看看,这是港城那边出版的,我有多的,这套给你。”
其实港城就给了苏暖暖两套样书,不过之后她自己倒是签到出好几套,像以往有新书时那样,给自己的几个朋友都送了一套,包括说要找人代购的杨可可也给她寄了一套过去。
江恬一眼就看到封面,“这就是你给那边画的新封面啊,真好看,”但注意力很快就被书的装帧转移,她看了半晌,只发出一声“嘶”,没有多余的言语,却又充满各种复杂的情绪。
有对制作工艺的惊艳,也有两边印刷技术差距的艳羡和惋惜。
虽说卖书,书的内容最重要,可在不知道内容的前提下要人如何判断这本书是不是自己想看的,除了他人的推荐介绍,无非就是看书的外观合不合自己胃口罢了。
而且要是书的外观不重要,那些画杂志花在每期封面的约稿费算什么?每次出书前花在排版设计上的时间精力算什么?
江恬翻开简略看了看后更是甘拜下风,人家不仅在外观上花心思,内容上也下了功夫,“你的书能被港城那边看中挺好的,有用心对你的作品,咱们出版社再用心也没经费把你的书做成这样。”
作为被各种版本割了无数次的专业韭菜,苏暖暖无法违心说出自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