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景象,和他记忆中那条水量丰沛、滋养着沿河土地和村庄的雅鲁河相去甚远。
胡力深深叹了口气,一种无奈感油然而生,开口说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停车吧,我下去看看。”
负责开车的,是胡力此行的护卫队长胡磊(友情提示,胡磊不是首次出现,74章茅山之行就出现过。)。
他听到命令,立刻干脆地应了一声。
“是!”。
随即熟练地将车靠向路边停下,前后随行的车辆见状,也纷纷跟着停了下来。
胡力推开车门,一股凛冽的寒气瞬间扑面而来,他紧了紧身上那件军绿色棉大衣,将领子竖起来挡住寒风,然后迈步向着河岸边走去。
胡磊立刻带着两名护卫人员无声地跟上,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其他队员也散向四周,警惕观察着。
其实完全没必要,可胡力的逼格在这。
来到河边,胡力用脚踢了踢干涸龟裂的河床,冻土坚硬。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冰冷的、夹杂着沙砾的泥土,在手里捻了捻,然后皱眉看着脚下那缓缓流淌、仿佛有气无力的河水,眼神深沉。
这时,卜奎市负责接待的副主任刘建业和水利干部王水利也快步跟了过来。
刘建业看着眼前的景象,叹了口气,语气沉重对胡力说道。
小主,
“胡先生,您也看到了,情况不容乐观啊。”
“去年,我们雅鲁河的径流量还高达 39.9 亿立方米,可看今年开春这架势,流量比往年同期显着偏少!”
王水利在一旁补充道,语气带着专业性的忧虑。
“胡先生,雅鲁河的补给,主要就是依赖我们大兴安岭东坡的降水和春季的冰雪融水。”
“可去年冬天到今年开春,拢共也没下几场像样的雪,量还小得可怜。”
“核心原因,就是降水持续偏少,这干旱天气导致源头补给严重不足。”
“要是再不下雨,春耕……可就真的成大问题了。”
胡力呼出一口长长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格外显眼。
他抬起头,望向灰蓝色的天空,恰好看到一朵孤零零的白云,正被北风慢悠悠地吹着飘过。
就在这时,他脑海中忽然灵光一闪,脱口问道。
“刘主任,王同志,你们……有没有尝试过人工降雨?”
他这么问,是想确认当前国内这项技术的应用程度。
他隐约记得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这个技术,但具体发展到哪一步,是否普及,并不确定。
刘建业和王水利对视一眼,王水利上前一步,回答道。
“胡先生,有的!国内早在 1958 年就已经开始探索人工增雨了。”
“我记得很清楚,那年7月,吉省遭遇了严重的夏旱,相关部门第一次用飞机往云层里播撒氯化钠(食盐)来进行人工增雨试验,后来好像还试过播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
“听说效果不错,成功缓解了部分旱情,这标志着人工增雨技术,在我们国家算是初步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