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螺旋桨之歌,雏鹰展翅

学员坐在“座舱”内,眼前是一块巨大的投影幕布,由伏羲生成虚拟的蓝天、白云、地平线和简易跑道。

操纵杆、油门、踏板连接着传感器,数据实时传入伏羲。伏羲则根据飞行原理模型,计算出飞机的姿态、速度、高度变化,并实时反馈到仪表盘和视景中。

“保持平飞!注意地平线!高度掉了!拉杆!柔和!柔和!” 伏羲冰冷的电子音在房间内响起,充当着最严厉、最不知疲倦的教官。学员李振翼紧张地盯着仪表,双手微微颤抖地握着操纵杆,试图让虚拟的“九三式教练机”保持平稳。屏幕上的地平线却像喝醉了酒一样上下起伏。

训练科目从最基础的平飞、转向、爬升、下降,到模拟起飞降落、应对简单气流颠簸。每一次失误(失速警告、高度骤降、偏离跑道),伏羲都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并记录数据。训练强度极大,淘汰率也不低,但能坚持下来的学员,都获得了宝贵的“肌肉记忆”和空间感知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明远的“希望”滑翔机: 在机库角落,利用缴获的日军运输机帆布、轻质木材(甚至部分家具木料)、以及精巧的金属构件,陈明远带着徒弟们硬是“攒”出了一架双座初级滑翔机!

没有引擎,全靠绞盘车或汽车牵引升空。

结构简单到极致,却严格遵循了空气动力学原理。

这架被命名为“希望”的滑翔机,成为了学员们初次真正感受升力、感受气流、感受操纵飞机翱翔(尽管是被动)的载体。

在基地外围一处平缓的山坡上,“希望”号被汽车拖拽着加速,当速度达到,牵引索脱钩!滑翔机如同离弦之箭,轻盈地跃入空中!第一次乘坐的赵小雨紧紧抓住扶手,看着下方急速变小的地面,感受着风从耳边呼啸而过,那种自由与失重交织的感觉,让她忍不住尖叫起来,但眼中却充满了兴奋的光芒!担任教官的老陈(“夜莺”飞行员)坐在后座,通过简易通话管指导学员感受操纵杆对姿态的影响。

伏羲的模拟器和陈明远的滑翔机,为学员们插上了理论和初步实践的翅膀。但真正的飞行,离不开引擎的轰鸣。

一个意外的惊喜降临了。在一次针对日军小型野战机场的破袭行动中,“雷霆”排配合“闪电”班,不仅摧毁了几架停放的九七式战斗机,还意外地缴获了一架被日军遗弃的、机况相对完好的九三式中级教练机!虽然机龄老旧,多处蒙皮破损,一台引擎严重受损,但对于极度缺乏飞行器的基地来说,这无疑是天降甘霖!

陈明远如获至宝,亲自带领技术组对这架被学员们昵称为“老九”的教练机进行抢救性修复:

拆东墙补西墙:从其他战损日军飞机上拆下还能用的零件。

手工打造:无法找到的零件,就用基地有限的加工能力手工打磨替代。

引擎大修:那台受损的星型气冷活塞引擎被大卸八块,更换活塞环、研磨气门、疏通油路…陈明远几乎是不眠不休。

伏羲辅助:提供结构应力分析、修复方案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