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霞知道谢文东的脾气,他决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她叹了口气,对谢念军说:“念军,既然你爹想去,你就扶他去吧,路上小心点。”她转身去屋里找了件厚外套,给谢文东穿上,又拿了一根拐杖,“带上这个,路上好走点。”
谢念军扶着谢文东,慢慢走出院子。张彩霞和李娟带着两个孩子跟在后面,一行人沿着乡间的小路,朝着远处的山头走去。路上,谢文东的脚步很缓慢,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却依旧不肯停下。他看着路边的庄稼地、小河沟、老槐树,眼神里满是回忆,时不时还会跟谢念军说起当年的事。
“念军,你看那边的小河沟,当年我和黑豹就是在这儿伏击鬼子的运输队,缴获了他们不少粮食和弹药。”谢文东指着不远处的一条小河,声音里带着一丝骄傲,“那时候,黑豹还年轻,枪法准得很,一枪就把鬼子的司机打死了,吓得其他鬼子都不敢露头。”
谢念军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他从小就听父亲说起过黑豹,知道他是父亲当年的战友,勇敢、机智,却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连尸体都没能找回来。
走了大约一个小时,他们终于来到了山脚下。这座山不高,却很陡峭,山上长满了青松,郁郁葱葱的。谢念军想背着谢文东上去,却被谢文东拒绝了:“不用,我自己能走,我想自己走上去,再看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
谢念军看着眼前艰难前行的谢文东,心中充满了无奈。他知道谢文东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但眼下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能咬紧牙关,用尽全力搀扶着谢文东,一步一步地往山上攀爬。
张彩霞和李娟则紧跟在他们身后,手里还牵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这两个孩子虽然年纪尚小,但也懂得帮忙,时不时地伸手去扶一下谢文东,让他能够稍微轻松一些。
然而,山上的路况实在是太差了。道路崎岖不平,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和尖锐的荆棘,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受伤。谢文东的鞋子在这样的路面上显得格外脆弱,没走多久便被划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脚趾。不仅如此,他的脚也因为长时间的行走而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
但谢文东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紧紧地握着谢念军的手,强忍着脚上的剧痛,继续艰难地向前迈进。他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嘴唇也因为过度用力而变得苍白,但他的眼神却始终坚定,没有丝毫退缩之意。
终于,他们爬到了山顶。山顶上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站在上面,可以看到远处的村庄、田野和河流。谢文东扶着石头,慢慢站直身体,望着远处的景色,眼神里满是感慨。他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当年,鬼子就在那片林子设伏,想把我们的游击队一网打尽。”他指着远处的一片松树林,声音有些沙哑,“黑豹就是在这儿炸掉了他们的军火库,为了掩护我们撤退,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跟鬼子同归于尽了……”
谢念军和李娟静静地听着,眼眶都红了。两个孩子虽然听不懂爷爷在说什么,却也感觉到了气氛的沉重,乖乖地站在一旁,不敢说话。
“那时候,我们都以为活不下去了,可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谢文东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我们不怕牺牲,不怕吃苦,就是想让老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想让你们这些后辈,能不用再受鬼子的欺负。”他转过头,看着谢念军,眼神里满是期望,“念军,爹这辈子,没什么大本事,就是打了几年鬼子,欠了不少战友的债。后来,我用后半辈子种地、养家,也算对得起他们了。你现在是军官了,手里有权力,可你要记住,不管当啥官,都得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不能给他们丢脸。”
小主,
谢念军重重地点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爹,您放心,我记住了。我一定会好好干,不辜负您的期望,不辜负那些牺牲的战友,做一个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老百姓的好军官。”
夕阳西下,把天空染成了一片金黄色。张彩霞走到谢文东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两人并肩站在山顶上,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叠在一起,像是融为一体。“还记得当年在山洞里,你说等胜利了就娶我吗?”张彩霞轻声问,声音里带着一丝温柔的回忆。
谢文东转过头,看着张彩霞,脸上露出了一个幸福的笑容:“记着呢,咋能不记?这辈子,我没骗你,胜利了,我娶了你,还跟你有了念军,有了这么好的孙辈,我知足了。”
张彩霞的眼泪也掉了下来,却笑着说:“是啊,这辈子,能跟你在一起,我也知足了。”
下山的时候,谢文东的身体更虚弱了,几乎是被谢念军半扶半抱地走下去的。回到家,他就病倒了,躺在床上,再也没能起来。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谢文东的脸上,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微弱,仿佛风中残烛一般。
谢念军静静地守在床边,心情沉重。他知道,父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突然,谢文东微微睁开眼睛,示意谢念军把那个红布包拿过来。谢念军赶紧从柜子里取出红布包,轻轻地放在父亲的枕边。
谢文东用颤抖的手解开红布包的系带,里面露出了三件物品:那枚抗日勋章、李团长的通知书和黑豹的怀表。
这枚抗日勋章,是谢文东一生的骄傲。它见证了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也代表着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李团长的通知书,仿佛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尽全力留下的珍贵遗物。那张纸已经有些发黄,上面的字迹也因为岁月的侵蚀而变得模糊不清,但谢文东还是一眼就认出了那是李团长的笔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