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七八六

从宁安往西南不过几十公里,列车穿过几片密林,窗外的山脊起伏连绵,风在林间呼啸,空气里带着松脂与草的香味。海林,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自然的意味——山与林共生,水与木为魂。

下车的时候,是个阴天。海林站比宁安略大,候车厅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森林画卷,上面写着“林海之城”。站前广场不喧闹,几辆出租车静静地停着,司机叼着烟,看我拖着背包出来,笑着喊:“去林场吗?去横道河子?这边都能去!”

我笑笑,随手指了个方向:“先去老城区吧。”

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本地人,一路上滔滔不绝地介绍:“海林啊,以前就是靠伐木起家的。那时候人多,锯木声一响一整天,林子都震。后来国家禁伐了,咱这儿的年轻人有的去了牡丹江,有的在景区干活。现在靠的是山景、滑雪、还有影视城。”

我靠着车窗往外看。路两旁是低矮的楼房,屋顶上铺着一层青灰瓦,街边偶尔能看到堆着的木料,散发着新鲜木香。

到了老城区,街巷不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的苏式建筑。砖红色的墙,白边的窗。路口有一间老木工铺,门外立着一块褪色的牌子——“林场木制品社”。

我推门进去,木香扑面而来。屋里堆着各种木椅、木凳,一个老木匠正用刨子削着木料。听见门响,他抬头看我,笑道:“外地来的?这味儿是不是有点冲?”

我笑道:“挺好闻,像时间的味道。”

他停下手里的活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这活儿啊,年轻人不爱干喽。木头现在不让乱砍,咱就修旧的、拼新的。可我干了五十年,离不开木头。哪天不闻这味儿,心里就慌。”

我问他:“以前林子多吧?”

他指着窗外的方向,叹气:“那边啊,都是白桦、红松。以前上山砍树,早上去,晚上能听见木头倒地的声儿,跟雷似的。那时候的海林,真是林子里的海。”

他笑着又补了一句:“现在林子长回来了,比以前还旺盛。山养人,人护山,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