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午我去了横道河子,那是海林最有特色的地方。小镇靠着老森林铁路,建于1903年,俄式建筑随处可见。远远望去,尖顶的红砖屋,铁轨旁的木栅栏,像一幅老照片。
镇上的风不大,空气清透。街道两旁全是木屋,屋檐下挂着干玉米和风干的鱼。路口站着一个身穿棉袄的老阿姨,手里拿着自制的甜粿,见我拿相机拍照,笑着说:“拍好点,咱这可是百年小镇!”
她请我尝了一块甜粿,糯米加蜂蜜,软糯香甜。我问她是不是本地人。她自豪地说:“我祖上就是伐木的,这镇子啊,是当年伐木人住下来的。你看那边那个红楼,那是老火车站,现在改成博物馆了。”
我顺着她指的方向走过去。博物馆的门口立着一台退役蒸汽机车,黑铁机身,锈迹斑驳。工作人员告诉我,这辆车是1950年代的,曾经往返海林与东京城林区,专门运木材。
展厅里摆满了老照片:伐木工人穿着厚厚的棉袄,在雪地里砍树、拉木、搭木屋。还有他们的铁锯、马拉雪橇、木尺。那是一段艰苦又壮阔的岁月,寒风中,有汗、有笑,也有山林的回响。
——
下午,我去了亚布力滑雪场方向的山脚,那边现在是林业转型的示范区。沿途道路蜿蜒,杉木高耸。偶尔能看见几座木屋,门口晾着蘑菇和榛子。司机指着远处的山坡说:“那就是海林的‘五花山’,秋天红、黄、绿、橙交织,跟画似的。很多摄影师都来这取景。”
山路尽头有个叫“山里人家”的民宿。老板是一对年轻夫妻,从哈尔滨回来的。男的负责接客,女的负责做饭。院子里养着鸡鸭,屋后是一片白桦林。女主人端出一碗野菜粥,笑道:“这菜叫蕨麻叶,春天上山摘的。我们这儿讲究吃山养的。”
她说他们家冬天最忙,滑雪季游客多。夏天就闲一点,靠山种菜,靠林采蘑菇。
“有时候人家问我们为啥不去城里,我们就笑。城里哪有这空气、这林子、这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