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要求各部门,围绕“技术向善”、“价值信任”、“极致担当”等核心价值词,搜集和提交真实的、具体的“高光时刻”故事与“至暗时刻”抉择。不是成功学的鸡汤,而是那些充满挣扎、困惑,最终依据价值观做出艰难决定的真实案例。
例如,技术部提交了当年为了数据安全,顶住压力拒绝某个大客户不合理数据需求的往事;市场部分享了在“信任危机”中,选择坦诚沟通而非掩盖问题的决策过程;甚至连客服人员也贡献了如何多花一倍时间,帮助一位不太熟悉手机操作的老人解决溯源查询问题的小故事。
这些鲜活的故事被精心筛选和提炼,最终汇编成一本《智伞人行为指南:当价值观遇见现实》 。这本指南不是规章制度,而是一部由员工自己写就的、充满细节的“案例法典”,它为每一个价值观词汇注入了血肉,明确了在具体情境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智伞人该做的”。
其次,是“文化的场景化嵌入”。 人力资源部和各业务线负责人合作,将文化融入关键的管理流程。
在招聘环节,升级了评估方法。除了能力面试,增加了“价值观情境模拟测试”。应聘者会被置于模拟的、充满价值冲突的业务场景中(如“销售指标与客户隐私保护冲突时如何决策?”),观察其本能反应和决策逻辑,从源头筛选“同路人”。
小主,
在绩效与发展环节,引入了“价值观行为反馈”。除了业绩KPI,每位员工还会收到来自上级、同事、下级的,针对其日常工作中体现价值观行为的匿名反馈。这些反馈不与薪酬强挂钩,但会成为其职业发展和辅导的重要依据。
在项目评审与决策会议中,增设了“价值观影响评估”环节。任何重要的产品设计、市场方案、合作决策,不仅要论证其商业价值,还必须回答:“这个决定,是否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可能会对用户信任、社会公平产生何种潜在影响?” 将价值观作为一项必须考量的正式维度。
再者,是“文化的仪式与符号创新”。 为了对抗规模带来的疏离感,文化委员会设计了一系列新的仪式。
他们设立了“初心日” ,每月一天,鼓励员工回到业务原点,可以是去合作的社区做一次志愿服务,去产区和农户一起劳动,或是重温创业早期的艰难案例,重新感受公司存在的真实意义。
他们创立了“默哥的价值观咖啡馆”(线上+线下),陈默定期与随机抽取的不同层级、不同司龄的员工,围绕近期工作中遇到的具体价值观困境进行非正式对话,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坦诚的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