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甚至设计了一套有趣的“价值观积分” 系统,员工践行价值观的行为(如主动帮助同事攻克技术难关、在项目中坚守数据伦理底线等)可以被同事“点赞”积累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成额外的假期、公益捐赠额度或参与特殊文化活动的机会,让文化的践行变得可视、可感知、甚至有“利”可图。
最后,是“文化的价值外显与市场共鸣”。 陈默意识到,文化不能只对内宣讲,更要敢于对外表达,让它成为品牌最深的护城河。
市场团队开始有意识地在品牌传播中,融入更多关于文化抉择的故事。他们不再避讳谈发展中的困境和挣扎,而是将这些基于价值观的抉择,作为“智伞”品牌最独特的叙事。
例如,他们在一次品牌活动中,坦诚分享了那个关于“是否利用数据推断用户孕期状态”的灰度决策过程,将其中的伦理思考和最终选择公之于众。这种坦诚,虽然冒险,却意外地赢得了大量用户,尤其是高知人群的深度认同和尊敬。
他们将“技术向善”的价值观,转化为对合作伙伴的筛选标准。公开宣布优先与那些同样注重可持续发展、员工福祉、商业伦理的“B Corp(共益企业)”或具备类似理念的公司合作。这种做法,虽然可能损失一些短期机会,却极大地提升了品牌格调,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优质伙伴。
“文化引力”计划推行一年后,其效果以一种潜移默化却又坚实有力的方式显现出来。
新员工的融入速度和深度明显提升,那种因价值观冲突导致的内部摩擦显着减少。在一次次“价值观情境模拟”和日常反馈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渐渐内化为许多员工的自觉选择。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内在的文化气质,开始转化为外部的市场竞争力。在一次与某欧洲百年家族企业的合作谈判中,对方CEO在深入了解了“智伞”的文化理念和诸多基于价值观的实践案例后,感慨道:“我们选择合作伙伴,看的不仅仅是技术和价格,更是价值观的契合。我们相信,一个对自身员工和社会负责的公司,也更有可能对我们的合作负责。”这笔重要的跨国合作,最终花落“智伞”。
陈默在年度企业文化大会上,看着台下那些新旧交织的面孔,动情地说:“曾经,我们以为文化是柔性的、辅助的。现在我们明白了,文化,是最硬的软实力,是最深处的竞争力。它就像引力,看不见摸不着,却决定着我们能吸引什么样的人,能走向什么样的远方,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文化引力’,是我们策略拓展道路上,最持久、最根本的驱动力。”
“智伞”通过这场深入肌理的文化建设,成功地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组织日常的“行为坐标”和市场的“信任坐标”。他们不仅抵御了规模扩张带来的文化稀释危机,更让文化本身,成为一种强大的内生力量和市场吸引力,推动着这艘航船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海洋中,沿着其认定的价值航线,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