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归化之始

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直接发动军事攻击,而是先派出口才便给的使者(其中不少是早期归顺的鹿角部落或“风语者”部落人员),携带盐、布、小件铁器,前往各个部落聚居地。

使者们传达的信息简单而明确:“红石部落抗拒天兵,已遭覆灭。汉军无意滥杀,只求商路畅通,各部相安。”

“愿受大汉庇护者,可定期至平虏寨或定南堡交易盐铁布帛,学习先进农技,其部安全由汉军保障。若有疑虑,可派使者随我等回营,亲见汉军威仪与仁政。”

许多部落原本就在红石部落的强势下苟延残喘,或是慑于汉军“天火”、“水怪”的威名,此刻见汉军主动伸出橄榄枝,且红石部落覆灭的实例就在眼前,大部分都选择了顺从。

酋长或长老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派出使者,带着本地特产(皮毛、草药、奇石等),前往汉军堡垒。

当这些土着使者看到平虏寨内井然有序的军营、高大的木质建筑、堆积如山的物资,尤其是看到那些原本悍勇的红石部落俘虏,此刻正穿着汉人发放的粗布衣服,在汉人指挥下笨拙但认真地挥舞着锄头时,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他们被招待以热食,参观了初步建立的市集,甚至观摩了汉军的小型操演。

明汉王国展现出了他们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马嘶鸣,铁甲闪耀,令各部落心生敬畏。

他们还提出了看似“公平”的交易条件,他们愿意与各部落进行贸易,提供粮食、布匹、铁器等必需品,换取部落的皮毛、矿石等资源。

尽管交易的定价权牢牢掌握在汉人手中,但这种互惠互利的模式,对于物资匮乏的部落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开始意识到,与汉人合作,或许比对抗更有利可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部落开始动摇。他们开始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归附汉帝国。

这些部落的首领们手持汉军颁发的符节,这些符节或是木制,或是骨制,上面刻有部落的名称和归顺的日期,象征着他们与汉帝国之间的新关系。他们承诺遵守汉帝国的法律,不再相互攻伐,维护边疆的和平。

同时,明汉的商队和宣化吏也获得了自由通行的权利,这不仅促进了物资的流通,也加强了汉帝国与边疆部落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