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十二年,正月。
建安港的晨雾中,一艘伤痕累累的“探索号”缓缓入港。船帆破碎,船身布满修补的痕迹,但桅杆上飘扬的唐汉字旗依然醒目。
码头上早已挤满了迎接的人群,曹植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在栈桥等候。
船刚靠岸,一个瘦削的身影就踉跄着走下跳板。是航海探险官郑和——这是周循麾下最富经验的航海家,八个月前奉命寻找通往东海的航道。
“臣……幸不辱命。”郑和跪地呈上一卷海图,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曹植亲自扶起他,展开海图的刹那,呼吸不由得一滞。图上清晰地标注出一条绕过大陆最南端的航道,通往一片全新的海洋——东海(大西洋)。更令人震惊的是,图边缘还勾勒出另一片大陆的轮廓。
“这里,”郑和的手指落在一个标记上,“我们称之为‘好望角’。绕过这里,就能进入东海。我们在东海航行了两个月,发现了这个。”
他示意随从抬来几个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是各种前所未见的物产:色彩斑斓的鹦鹉羽毛、香气奇特的木材、还有几块带着特殊纹路的金锭。
“我们遇到了一些土着,”郑和继续汇报,“他们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但通过图画交流,我们了解到东方确实存在一个强大的文明。这些金锭上的纹路,据说就来自那个文明。”
消息很快传开,整个建安城都沸腾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灯会上,通往东海的航道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酒楼茶肆里,说书人已经开始讲述郑和船队的冒险故事,商人们则在盘算着东方贸易的利润。然而在王府的密室里,气氛却格外凝重。
“此事关系重大。”曹植指着海图,“若东方真有强大文明,我们该如何应对?”
刘晔沉吟道:“当务之急是确认这个文明的真实情况。郑和所见,毕竟只是皮毛。”
周循(字绍熙)的身体已大致康复,他提出建议:“可派一支精干船队,携带厚礼,正式出使。”
“若是陷阱呢?”曹仁持谨慎态度,“别忘了罗马人的教训。”
徐晃却主张积极应对:“与其坐等对方找上门,不如主动了解。若真是友好文明,可结为盟友;若是敌人,也好早做准备。”
经过激烈讨论,曹植最终决定:组建东海远征舰队,由周循任统帅,郑和为向导,携带学者、工匠、商人各百人,出使东方。
接下来的三个月,整个唐汉王国都为这次远征忙碌起来。
船厂日夜赶工,新建的五艘“远征级”战舰采用了最新技术:水密隔舱、可调节帆具、改进的导航设备。格物院专门研制了防坏血病的干菜、更精确的航海罗盘、以及用于记录的防水纸。
钟繇主持编写了《东海交涉指南》,收录了可能用到的各种语言的简单词汇。刘晔则负责培训使团成员,教导他们如何观察异邦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
最精心准备的是礼物:玛雅玉器、印加黄金工艺品、奇穆青铜器、中原的丝绸瓷器,以及唐汉自产的特色商品,可谓集新旧大陆精华于一体。
四月十八,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