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应用挑战与他的融合实验

跨年龄段音乐情感研究的首期报告在顶尖期刊《自然-人类行为》上发表后,如同在学术界投下了一颗震撼弹。“数字乐府”项目和林清音的名字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度和赞誉,各类采访、讲座邀请纷至沓来。然而,光环之下,林清音和团队却面临着更实际的挑战——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学术发现,转化为真正惠及大众的应用?

“我们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音乐有不同反应,但这到底能用来做什么?”项目组的一次内部头脑风暴会上,一位年轻成员提出了这个核心问题,“开发更精准的音乐推荐算法?设计个性化的音乐疗愈方案?还是用于跨文化教育的产品?”

方向很多,但每一个都涉及复杂的跨学科合作、产品设计、市场验证,远非单纯的学术研究那么简单。团队陷入了“选择困难”,讨论了半天,依旧没有确定一个最优先、最可行的落地方向。林清音看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也感到了一丝前所未有的压力。学术上的突破是明灯,但通往应用的道路却布满迷雾。

她带着一丝疲惫回到家,刚推开琴房门,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慕慕正坐在他的专属小凳子上,面前摆着他的儿童打击乐套装。而林清音那架珍贵的古筝前,小家伙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把他那个小手鼓放在了筝首的位置上,正一手拿着节奏棒敲打手鼓,另一只小手则学着妈妈的样子,在古筝的琴弦上胡乱扒拉着!

“咚——嚓——铮——琮——”

手鼓的沉闷撞击、节奏棒的清脆敲击,与古筝琴弦被无规律拨动发出的杂乱音响,混合成一种难以形容的、充满“后现代解构主义”风格的“音乐”。慕慕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小脸上全是兴奋和专注,嘴里还随着自己制造的“音响”哼哼唧唧。

林清音看着自己心爱的乐器被儿子当成“打击乐实验场”,眼前一黑,差点一口气没上来。她下意识就想上前制止。

就在这时,一双温暖的大手从身后轻轻按住了她的肩膀。江以辰不知何时回来了,他对着林清音摇了摇头,示意她稍安勿躁。他目光落在儿子那“疯狂”的演奏现场,非但没有生气,眼底反而闪过一丝极快的、类似于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味。

他没有出声打扰,而是悄无声息地走到慕慕身边,盘腿坐下。他先是极轻地、有节奏地拍了拍自己的大腿,发出“噗、噗”的稳定节拍,试图将慕慕那杂乱无章的敲击稍稍归拢。

慕慕听到爸爸加入的节奏,动作顿了一下,好奇地看向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