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研讨会暗涌与他的特训成果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的会议中心内,“寰宇音心”项目首次线下研讨会正在进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济济一堂,不同肤色的面孔上洋溢着对学术探索的热情。林清音作为东道主之一,身着那件浅青色立领连衣裙,穿梭于各个讨论组之间,用流利的英语与各方交流,从容大气,光芒内敛。

然而,正如预料,伊莎贝拉·冯·霍恩贝格女伯爵的身影也出现在了会场。她依旧是标志性的盘发和套装,身边跟着几位明显以她马首是瞻的欧洲学者。在下午关于“文化语境量化方法论”的分组讨论中,伊莎贝拉果然发难。

“林小姐,”她扶了扶金丝眼镜,语气带着学术上的挑剔,“我仔细阅读了你们关于‘文化语境注释层’的设计。不得不承认,很有创意。但是,如何确保这些‘注释’本身的客观性?不同的标注者是否会带入自身文化偏见,导致‘注释’本身成为一种新的主观噪音?这难道不是用一个不确定性问题,去替代另一个不确定性问题吗?”

问题直指“活态数据库”和“柔性标准”的核心挑战,相当犀利。在场许多学者的目光都聚焦在林清音身上。

林清音早有准备。她没有急于辩解,而是操作电脑,调出了一套复杂的质控流程和算法模型。

“感谢冯·霍恩贝格女士的提问。您提到的风险我们确实考虑到了。”她声音清晰,不卑不亢,“我们的‘注释层’并非随意标注。首先,我们建立了‘多源交叉验证’机制,同一段音乐素材会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独立标注,系统会识别并提示存在显着分歧的节点,交由更广泛的专家团评议。”

她切换幻灯片,展示了一个动态模型:“其次,我们引入了‘置信度’算法。对于共识度高的文化标签赋予高权重,对于存在争议的则标注低权重并展示不同观点来源,将判断权交还给使用者。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唯一的‘正确’注释,而是提供尽可能丰富、来源清晰的参考维度。”

她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回伊莎贝拉身上,微微一笑:“承认理解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态度。我们认为,透明的、可追溯的‘噪音’,远胜于看似整齐划一、实则掩盖了复杂性的‘沉默’。”

一番话,既回应了质疑,又再次强调了项目的哲学根基。台下不少学者频频点头,就连之前有些动摇的人,也露出了深思的表情。伊莎贝拉试图用“不客观”来否定整个路径,但林清音用更精细的流程设计和更坦诚的学术态度,将她的攻击化解于无形。

研讨会间隙,来自剑桥的一位年轻英俊的音乐心理学教授大卫·李主动找到林清音,热情地讨论起双路径模型中音乐记忆与情感唤醒的关联,两人相谈甚欢,还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会后就某些细节进一步邮件交流。

这一幕,恰好被不远处的伊莎贝拉看在眼里,她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与此同时,星城的江家别墅里,江以辰的“鼓手特训”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影音室内,慕慕戴着小小的隔音耳罩,坐在他的迷你鼓前,小脸绷得紧紧的,异常专注。江以辰则抱着手臂站在一旁,如同最严苛的教练。

“手腕放松,用手腕带动,不是整个胳膊乱甩。”江以辰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他上前一步,握住儿子的小手腕,亲自示范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单击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