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演出,在经历了与乐评人克鲁格先生那场颇具火药味却最终达成相互理解的艺术对话后,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林清音的音乐,以其独特的融合性与内在的严谨结构,赢得了这座严谨之城听众的尊重与掌声。克鲁格先生甚至在演出结束后,亲自来到后台,用依然严肃却明显缓和了许多的语气对她说:“林小姐,你的音乐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期待你未来的发展。”
这份来自权威的认可,比任何赞誉都更让林清音感到欣慰。她用自己的实力,一步一个脚印,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扎下了根。
巡演的最后一站,是汇聚了世界目光的纽约。林清音在从柏林飞往纽约的航班上,心情是即将完成一项重要使命的轻松与期待。她戴着那副专属耳机,通道那头,江以辰似乎也在忙碌的间隙,安静地陪着她“飞行”。
“纽约的场地,林肯中心,”他的声音透过细微的电流传来,背景是熟悉的键盘敲击声,“音响反射比柏林活跃,你结尾那个长泛音,可以再延长零点五秒,效果会更好。”
即便隔着大洋,他的“监工”依旧专业到令人发指。
“知道了,江老师。”林清音笑着应下,指尖在膝盖上无声地练习着调整后的节奏,“你那边忙完了吗?”
“快了。”他言简意赅,随即语气微妙地顿了顿,“纽约见。”
简单的三个字,却让林清音的心跳漏了一拍。他真的要来,兑现他“监工”全程的承诺。
然而,就在林清音抵达纽约,入住酒店,正准备为最后一场演出做最后冲刺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网络风波,如同纽约街头突如其来的暴雨,骤然降临。
一个自称是“独立音乐研究人”的匿名账号,在某国际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篇长文,并迅速被几个颇有影响力的音乐博主转发。文章标题极具煽动性:《是文化融合还是精心包装的“东方主义”投机?——深扒林清音及其背后的资本推手》。
文章看似客观,实则通篇充满暗示与误导。它详尽“分析”了林清音如何利用其民乐背景和女性身份,精心打造“文化桥梁”人设,其作品本质是迎合西方对东方的猎奇心理,是“自我东方主义”的典型代表。文章更将“辰音文化”和江以辰描述为幕后推手,称其利用资本和营销手段,将一个“资质平平”的民乐学生,包装成了“国际艺术家”,目的只是为了商业利益。
“投机”、“包装”、“资本傀儡”……这些刺眼的词汇,伴随着一些断章取义的演出截图和曲解她访谈言论的“分析”,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尤其是在纽约这个媒体与舆论高度发达的是非之地,质疑的声音如同病毒般扩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