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山间的静默与面汤的热气

吴普同坐在座位上,心里也跟着松动了一下。连日来的熬夜和压力让他太阳穴突突地跳,王小军的提议像一道清凉的风,吹散了些许心头的滞闷。他看了一眼窗外明晃晃的阳光,点了点头:“我也去。”

第二天清晨,天气晴好。还不到八点,柳林镇汽车站旁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十几个人影。都是(2)班的学生,推着各式各样的自行车,脸上带着放假特有的轻松和期待。吴普同到的时候,王小军、孙志强、赵刚他们已经在了。王小军正在检查自己的车胎气足不足,孙志强和赵刚则凑在一起不知说笑着什么。

“普同,这儿!”王小军看到他,招手喊道。

吴普同推着那辆父亲新给他买的“永久”牌自行车走过去。车梁在晨光下闪着黑亮的光泽。

人差不多到齐了,王小军清点了一下人数,手臂一挥:“出发!”

十几辆自行车汇成一股小小的车流,叮铃铃的车铃声和少年们的说笑声,打破了小镇清晨的宁静,向着县城方向驶去。柏油马路在车轮下延伸,两旁是绿油油的、正在灌浆的麦田,风里带着青草的甜香和泥土的气息,吹拂在脸上,凉爽而惬意。吴普同用力蹬着车子,感受着风掠过耳畔的呼啸声,胸腔里积压的浊气似乎也被这速度带走了不少。孙志强大声唱着跑调的流行歌,赵刚和他比赛谁骑得快,不时爆发出阵阵哄笑。就连一向沉稳的王小军,嘴角也一直带着轻松的笑意。

县城不远,十来里路,说说笑笑间,不到半小时,那片倚着青灰色山峦的城镇轮廓就清晰可见。县城背靠着连绵的太行山余脉,像孩子偎依着母亲。北面的后山并不险峻,只是几座连绵的土山包,披着郁郁葱葱的绿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骑到山脚下,把自行车在纪念馆指定的停车区锁好。一座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朴素的青砖建筑出现在眼前,门楣上挂着匾额——“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气氛不知不觉间肃穆了下来。说笑声收敛了,大家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头发和衣襟,怀着一种懵懂的敬仰,依次走了进去。

纪念馆里光线偏暗,带着一股老房子特有的阴凉气息。墙壁上挂满了黑白照片和文字说明。照片上的人穿着粗布军装,面容瘦削却眼神坚定;那些简陋到极致的手术器械、破旧的马褡子、模糊的行军路线图……无声地诉说着一段遥远而艰苦的岁月。讲解员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声音平静而苍凉,讲述着两位来自遥远国度的医生,如何放弃优渥的生活,跨越重洋,冒着炮火,将最宝贵的医术和生命奉献给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尤其讲到其中一位医生最终积劳成疾,长眠于此处的青山时,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吴普同在一张放大的照片前驻足。照片上,那位外国医生穿着八路军的军装,袖子挽到肘部,正专注地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为伤员做手术,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眼神却异常明亮清澈。吴普同看着那眼神,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想起自己体育考试后的狼狈,想起对中考的恐惧,想起父亲在工地上的艰辛……与照片里这种跨越国界、直面生死的大爱和坚韧相比,自己的那些烦恼和挣扎,似乎一下子被缩小了,被搁置到了一个更广阔、更沉重的背景之下,变得……不那么窒息了。他沉默地看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敬仰、惭愧和微微战栗的情绪在胸腔里弥漫开来。

参观完毕,走出纪念馆,阳光有些刺眼。没有人提议,大家默契地沿着纪念馆后一条蜿蜒的土路,向后山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