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赶呢,”秀莲脸上露出点笑意,“桂香说她家那口子昨儿个半夜醒来,还看见她在煤油灯下绣呢,说她是着了魔。不过话说回来,能换钱的活儿,谁不乐意下功夫呢?”她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前儿个我去镇上赶集,看见供销社的玻璃柜里摆着双虎头鞋,要价五块钱呢!咱这要是能卖上三块,一双就顶得上半天工分了。”
林小满正想说些什么,院外忽然传来一阵清脆的铃铛声,“叮铃铃,叮铃铃”,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接着是“嘎吱嘎吱”的自行车链条声,越来越近,最后“吱呀”一声停在了院门口。
“小满在家不?”是村长的声音,带着点爽朗的大嗓门,震得院门口的那丛野菊都晃了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小满和秀莲赶紧迎出去,就见村长骑着辆半旧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帆布包,后座捆着个铁皮广播喇叭,用粗麻绳绑得结结实实的。车座上还别着张泛黄的报纸,边角都卷了起来,像是被人反复看过。村长黝黑的脸上带着点兴奋的红,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大概是骑得急了。
“村长,这么早过来,有啥急事?”林小满帮着把自行车往院里推了推,车胎上还沾着点泥,是村西头那条土路特有的黄黏土。
村长“哎”了一声,麻利地从自行车上下来,顺手把挂在车把上的报纸取下来,往石桌上一拍:“县广播站的王干事捎来的,刚从镇上取回来,说让你给念念这篇文章。”他用粗糙的手指点着报纸头版,“你看这标题,《妇女能顶半边天——记我县乡村妇女创业新风尚》,我瞅着里头写的不就是你和秀莲她们嘛!”
秀莲一听,脸更红了,手里的竹篮差点没端稳,赶紧往石桌旁边挪了挪,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那张报纸。那是张《县报》,纸张有点粗糙,带着油墨的味道,是村里唯一的一份报纸,平时都放在村部,谁有空谁去看。
“真……真写咱了?”秀莲的声音有点发颤,手在围裙上蹭了又蹭,半天没敢伸手去碰。她这辈子就没上过报纸,连名字都很少写,这会儿听说报纸上写了自己,心跳得跟打鼓似的。
林小满笑着拿起报纸,轻轻展开。报纸被卷得有点皱,她小心翼翼地抚平,油墨的清香混着晨露的潮气漫开来,还带着点阳光晒过的味道。头版的标题用黑体字印着,确实是村长说的那行字,下面还有行小字:“——记某村妇女手工刺绣合作社的创业故事”。
“‘……在我县某村,一群普通的农村妇女,用一双双巧手绣出了致富路。她们在返乡青年林小满的带领下,利用农闲时间开展手工刺绣,将不起眼的针线活变成了能赚钱的手艺……’”林小满轻声念着,声音在清晨的院子里散开,带着点不可思议的温柔。
秀莲听到“林小满的带领下”时,偷偷抬眼看了看林小满,眼里满是敬佩。她还记得刚开始学刺绣时,自己笨手笨脚的,针总扎到手指,绣出来的花样歪歪扭扭,像被踩过的蚂蚱。是林小满一点点教她,说“绣线就像咱种的田垄,得排得齐整才好看”,还把自己在京城买的刺绣图谱借给她们看。
刚念到“社员秀莲等人的作品,因其针法细腻、图案新颖,已被县供销社列为重点推荐商品”时,院门口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粗重的喘息,像是跑了很远的路。
“小满!小满!”是王晓月的声音,带着点焦急。
林小满和村长、秀莲都停下了,抬头往门口看去。只见王晓月抱着一摞作业本跑进来,两条乌黑的辫子晃悠着,辫梢上还沾着片芦花,大概是从村外的芦苇荡跑过来的。她跑得急了,脸颊通红,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淌,浸湿了胸前的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