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厂长放心!”小凤第一个站起来,胸脯挺得高高的,“我要是做不好,任凭你罚,扣工钱都行!”
面试很顺利。林小满选了五个揉面工,都是在家做惯了针线活、手上有准头的——小凤赫然在列,她试揉的面团软硬适中,连小周娘都点头说“是个好手”;三个烘烤工里,老王头的儿子大柱凭着部队炊事班的经历被录取了,他说起控火温度来一套一套的,“烤饼干要上下火180度,烤蛋糕得先160度定型,再转140度慢烤,差一度都不行”;四个包装工里,老马媳妇凭着叠纸盒的功夫入选,她叠的纸盒边角比尺子量的还齐。
“从明天起,咱分两个班组。”林小满把新招的工人领到厂房,指着墙上的排班表,“甲组由小周娘带队,负责上午的生产;乙组由小凤带队,负责下午的生产,两组轮流倒班,保证机器不停、人不歇。”
新工人们走进宽敞明亮的工作间,一眼就被那崭新的烤箱和整齐摆放的揉面桌吸引住了目光。这些设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先进性和专业性。
大柱兴奋地走到烤箱前,伸出粗壮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烤箱的不锈钢外壳,感受着那冰冷而光滑的质感。他咧嘴笑着说:“这玩意儿可真不错啊!比部队的伙房锅炉还要先进呢!有了这样的烤箱,肯定能烤出美味的面包和糕点!”
站在一旁的小凤则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台揉面机上。她好奇地盯着揉面机的滚筒,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触摸它,感受着滚筒的硬度和光滑度。然后,她轻声问道:“这机器一次能揉多少面啊?我觉得我手动揉面的速度也不比它慢呢!”
扩组后的第一天,厂房里热闹得像过年。甲组揉面的“砰砰”声还没停,乙组的面粉袋就已经扛了进来;这边烤箱刚抽出一炉海苔饼干,那边包装区就已经摆好了油纸和绳子。赵铁柱站在两组中间,脖子上挂着个哨子,哪个环节出了岔子,“嘀嘀”一吹,立马就有人过来调整。
“甲组的温度再降五度!”“乙组的面团醒发时间再长五分钟!”他嗓门洪亮,指挥得有条不紊,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也顾不上擦。
可即便这样,到了中午,柜台还是见了底。林小满看着又一次空了的玻璃柜,心里明白——光增加人手还不够,得想办法让乡亲们把心里话都说出来,知道他们到底还想要啥,才能把生产做得更精准。
当天晚上,赵铁柱按林小满的吩咐,在店铺门口钉了个木箱子。箱子是用榆木做的,四四方方,上面挖了个巴掌大的口,旁边挂着个牌子,用红漆写着:“意见箱——为人民服务,欢迎提意见,可匿名,可实名。”箱子顶上还挂了支铅笔和一摞纸,方便没带纸笔的人写。
第二天一早,意见箱就派上了用场。第一个投意见的是老郑头,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把一张纸塞进去,嘴里还念叨:“我那老婆子有糖尿病,想吃无糖的糕点,但杂粮糕太硬,能不能做软点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卖菜的张嫂也来了,她写的字歪歪扭扭的:“草莓小贝能不能多做点?最好能预定,省得我天天来排队——我孙女就爱吃你们家的小红花。”
码头的王队长投了张纸条,上面画着个大大的渔船:“建议做款抗饿的糕点,能揣在怀里,出海打鱼时吃,别一压就碎。最好带点咸味,配海水喝着不呛。”
省报记者刘芳听闻了意见箱的事情后,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特意从县城赶来,想要一探究竟。
当刘芳抵达目的地时,她远远地就看到了那个引人注目的意见箱。它被放置在一个显眼的位置,周围围满了人。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每个人都手中拿着纸条,面带微笑地将它们投入意见箱中。
刘芳快步走到意见箱前,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这个小小的箱子。她看到人们投进去的纸条有厚有薄,有的甚至还被折叠成了各种形状。她不禁好奇这些纸条里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就在这时,刘芳注意到了站在一旁的林小满。她微笑着对林小满说道:“林厂长,你这主意真是太好了!通过让乡亲们自己说出他们想要什么,比你自己去琢磨要强上百倍呢。”
林小满听到刘芳的夸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解释道:“是啊,这样可以直接了解到乡亲们的需求和想法,我们也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林小满正拿着钥匙打开意见箱,里面已经塞满了纸条。她一张一张地看,有的说“希望包装纸用红纸,喜庆”,有的说“能不能做款咸味的饼干,配茶吃”,还有的说“礼盒太大,能不能做小盒的,适合家里人少的”。
“你看这条。”林小满把一张纸条递给刘芳,上面写着:“我娘有糖尿病,想吃软和的无糖糕,但牙口不好,能不能做蒸的?烤的太硬。”
刘芳看完,在采访本上记了下来:“这就是群众的需求。你们要是能做出蒸的无糖糕,肯定受欢迎。”
林小满把纸条分类整理好,贴在厂房的墙上,让两个班组的工人都能看见。“甲组负责研究加花生碎的芝麻酥,”她指着纸条,“乙组试试做软和的无糖糕,用小米面和南瓜泥,蒸的,保证不硬。另外,咱搞个预定本,让张嫂这样的老主顾能提前预定,省得跑空。”
工人们看着墙上的纸条,干劲更足了。小凤拿着“抗饿糕点”的纸条,跟大柱商量:“要不咱做款硬面糕?用全麦粉,烤得实诚,揣在怀里也不怕压。再加点虾皮碎,又抗饿又鲜,渔民肯定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