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钢炼成的消息,让铁石山的铁匠们比谁都激动。赵远把那块青黑色的钢片小心收在木盒里,却没舍得立刻用——这么好的料子,得用来造最要紧的东西。
“先造刀。”赵罗找到父亲时,赵远正和赵三叔公、赵五叔公围着钢片琢磨,“咱们现在最缺的是防身的家伙。有了好刀,守寨时才有底气。”
赵远点头应下:“正合我意。就用这精钢,先打十把刀,给守寨的青壮用。”
锻造精钢刀的活,落在了族里手艺最精的三个老匠人身上——赵远掌锤,赵三叔公控火,赵五叔公负责淬火,三个打了一辈子铁的老手,凑在一起,比年轻时学手艺还要郑重。
精钢和普通铁不一样,性烈,却也“听话”。赵远先把精钢块放进高炉旁的小炉里,用硬炭慢慢烧——火候不能急,得让钢块均匀受热,直到通体变成樱桃红,才用铁钳夹出来,放在新打的铁砧上。
“铛!铛!铛!”
铁锤落下的声音,比往日更沉,更匀。赵远抡着八斤重的大锤,赵虎在旁抡小锤辅助,一轻一重,节奏分明。精钢在锤下渐渐延展,边缘被锻打得越来越薄,却始终保持着笔直的线条——这是普通铁做不到的,稍不注意就会歪扭,可精钢韧性足,怎么锻打都不走形。
“退火了!”赵三叔公喊了一声。精钢锻打时会发热变硬,得时不时放进冷水里“退火”,让它保持韧性。淬火更是关键——赵五叔公早备好了两缸水,一缸是山涧的活水,一缸是掺了盐的冷水。他捏着钢刀的坯子,在火上烤到特定的暗红色,猛地浸入盐水中!
“滋啦——”
白雾腾起,带着一股刺鼻的气味。钢刀在水里“嗡”地颤了一声,像活了似的。赵五叔公盯着刀身的颜色,等了片刻,又把刀捞出来,放进活水缸里慢慢冷却——这叫“双淬火”,能让刀身既硬又韧,刃口锋利,刀背结实。
连续忙了三日,十把钢刀终于打成了。
刀身三尺长,两指宽,青黑色的刀身泛着冷光,锻打的纹路细密如织,像水波纹一样;刃口磨得薄而亮,对着光看,能隐约看到一层淡淡的白霜;刀柄缠着防滑的麻绳,尾端镶了块小铁环,方便挂在腰间。
看着这十把刀并排摆在石板上,连最沉稳的赵伯公都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刀身冰凉,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