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光有梯田还不够。粟米要等开春才能收,土豆虽耐寒,冬天也长不快。冬日里最缺的是新鲜蔬菜,总吃干硬的窝头和野物,人容易生病。赵罗想起了现代的温室大棚——若是能让冬天也长出青菜,就能解燃眉之急。
大棚的关键是透光。用茅草或兽皮挡寒风可以,却挡了阳光,菜长不好。赵罗琢磨着——能不能烧出透明的“玻璃”?
他记得现代玻璃的基本原料是石英砂、纯碱、石灰石,高温熔融后冷却就行。铁石山附近的河边,他见过白色的细砂,应该是石英砂;纯碱没有,可用草木灰代替(草木灰含钾盐,能助熔);石灰石之前早就找到过。
“小罗,你要这些白砂、灰疙瘩干啥?”赵虎帮他扛着一筐石英砂,疑惑地问——赵罗让他在河边筛了三天细砂,又烧了几大筐草木灰,还搬来几块石灰石,堆在炼铁区旁,像是要炼什么新东西。
“烧透明的片子,盖在棚子上,让太阳照进来,冬天也能种菜。”赵罗解释道。
族人都觉得新鲜,围过来看。赵罗在高炉旁搭了个小窑,把石英砂、草木灰、石灰石按比例混在一起,加水和成泥,做成薄饼状,放进窑里,用硬炭猛烧。
第一次烧出来的是块灰黑色的硬块,敲开看,浑浊不堪,根本不透明——温度不够,原料比例也不对。
第二次调整比例,多加了石英砂,烧得更久,出来的硬块稍透亮些,却满是气泡,像块劣质琉璃。
赵五叔公蹲在窑边,看着赵罗反复试,忍不住道:“小罗,这东西烧得比精钢还难,要不……算了?冬天忍忍就过去了。”
“不能算。”赵罗擦了擦汗,眼睛亮得很,“这东西成了,冬天就能有青菜吃,族人就不容易生病。再试一次,火候再猛点,烧透了就撤火慢冷。”
这次,他让三个后生踩着风箱,把窑温烧到最高,直到窑壁红得发亮,才停火,让窑慢慢冷却。等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赵罗才敢打开窑门。
窑里躺着几块巴掌大的薄片,青白色,表面光滑,对着光一看——能隐约看到对面的人影!虽不如现代玻璃透亮,还有些淡淡的纹路,却已是半透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