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时辰后,泥范被敲开,露出一块一尺长、半尺宽的钢块——青黑色,表面光滑如镜,没有一丝砂眼或纹路,断口处细密得像绸缎,用手掂量,比同样大小的精钢更沉。
赵远拿起小锤,轻轻敲了敲钢块——声音清脆,没有杂音。他又拿起一把精钢刀,试着在钢块上划了一下——钢块上只留下一道浅痕,精钢刀的刃口反而微微发钝!
“硬!比之前的精钢还硬!”赵远激动地喊道。
更让人惊叹的是韧性。赵虎抱起钢块,试着往石墙上撞了一下——钢块发出“咚”的一声,竟微微弯曲,松开后又弹了回来,没裂!
“又硬又韧!还这么匀!”赵五叔公捧起钢块,用粗糙的手指反复摩挲,老泪又涌了上来,“活了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钢!敲不裂,划不动,还能弯……这是真真正正的‘百炼钢’啊!”
之前的精钢已是难得,可跟这坩埚钢比,就像粗瓷比细瓷——坩埚钢的均匀和致密,是炒钢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
族人们围过来,看着那块完美的钢块,啧啧称奇。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叫“成分均匀”,却看得出这钢的厉害——用它造刀,能更锋利;造甲,能更坚固;若是造小罗说的“火器”,怕是真能成。
赵罗看着老匠人们激动的样子,心里也松了口气。坩埚炼钢的成功,意味着他们有了制造精密器具的基础——火器、更复杂的机械,甚至未来可能用到的齿轮、轴承,都有了材料保障。
“多做些坩埚,按这个法子,批量炼。”赵罗对老匠人们说,“以后造重要的兵器、器具,都用坩埚钢。”
“哎!好!好!”老匠人们连声应着,抱着钢块,恨不得立刻就再开一炉。
夕阳下,那块坩埚钢在光线下泛着冷冽而均匀的光泽。它不大,却像一块里程碑,标志着铁石山的冶金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赵罗知道,有了这样的钢,他们离造出火器,离真正在这乱世里站稳脚跟,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