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堂里,灯火通明。赵罗坐在主位,两侧依次坐着赵远、赵伯公两位族长,还有赵虎、赵诚、赵五叔公,以及归附后表现突出的老王(军器监匠人)、王二(原俘虏铁匠)等人。桌上铺着一张铁石山周边的详图,旁边堆着几份文书——有农政司报上来的秋收预估,有工造司的火器产量清单,还有外情司传回的北方清军动向。
自击溃官军、技术突破后,铁石山的规模早已不是“山寨”二字能概括:控制范围扩展到周边数十里,人口近两千(含族人、归附者、俘虏劳工),有军队、工坊、农田、粮仓,甚至有了简易的学校和医馆。可管理上,还是沿用之前“族长+头领”的松散模式,遇事临时召集,常常手忙脚乱——农政司要调粮食给工坊,得找赵罗;军务司要补充火药,也得找赵罗;外情司接了情报,还是得先报给赵罗。
赵罗看着众人,开门见山:“诸位,铁石山如今人多地广,内要管生产、练军队,外要防官军、备鞑子,再像以前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肯定不行。”
赵伯公叹了口气:“是啊,前日农政司说要修水渠,工造司说要先炼钢材,两边争起来,还是得你拍板。你一个人,哪顾得过来?”
“所以,得立个章法,建个架子。”赵罗顿了顿,声音沉稳,“我决定,正式成立‘铁石山护民府’。”
“护民府?”众人低声重复,眼里带着好奇。
“对,护民府。”赵罗解释,“咱们不是反贼,也不是流寇,是守着这片土地、护着这里百姓的。叫‘护民府’,明明白白告诉大家,咱们的根在这里,要让这里的人活下去,活得好。”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空白木牌前,拿起炭笔,开始划分职责:
“护民府由我暂任府主,总揽全局。下设五司,各司其职,互不统属,但需协同办事。”
“第一,军务司。”赵罗看向赵虎,“负责铁石营的训练、调遣、防御工事修建,还有武器装备的分配。赵虎,你作战勇猛,熟悉军队,这个司的主管,非你莫属。”
赵虎猛地起身,抱拳:“属下必不负府主!定把军务抓得严严实实!”他本就爱兵,如今有了专门的司职,更是精神一振。
“第二,工造司。”赵罗转向赵五叔公和老王,“负责所有工坊(火器、农具、冶炼)、技术研发、矿产开采、工程修建。五叔公,您是咱们的老匠人,经验足;老王师傅,您懂军器、善改良,你们俩共掌工造司,五叔公为主,老王师傅为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