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赵罗的目光扫过难民中那些瑟瑟发抖的孩子、绝望的老人,心里像被堵住了一样。他想起自己成立“护民府”时说的话——“守着这片土地、护着这里百姓”。要是连这些在屠刀下逃生的百姓都拒之门外,那“护民府”还有什么意义?而且,这些难民里有铁匠、农夫、木匠,都是能干活的人手,要是把他们推给清军,不仅是道义上的亏空,更是把潜在的力量送给了敌人。
“收。” 沉默了片刻,赵罗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无比坚定,“但要按规矩收。”
他立刻下令:
在山口外侧的平坦地带,用木栅栏围出一片区域,作为难民营,由民政司负责搭建简易帐篷,安排住处。
所有难民每日按“老人小孩半份粮,青壮一份粮”的标准发放,优先保证老人、孩子和伤员的口粮;山上的族人、战兵,暂时减半供应,共度难关。
外情司和民政司联合筛查,登记每个难民的籍贯、身份,排除细作嫌疑;从中选拔青壮男子,编入“建设营”,负责加固防御工事、修建住房;选拔有手艺的工匠(铁匠、木匠、郎中),补充到工造司和医馆;选拔年轻妇女,协助民政司管理难民营、照顾伤员。
医馆的郎中每日到难民营巡查,为伤员换药,发放预防疫病的草药;在难民营外挖设厕所,严禁乱倒垃圾,避免引发瘟疫。
命令下达后,山上的人立刻行动起来。战兵们帮忙搭建帐篷,民政司的吏员带着纸笔登记难民信息,医馆的郎中背着药箱穿梭在难民中,建设营的人则运来木材、茅草,快速搭建简易的庇护所。
那个之前跪地磕头的中年汉子,被选进了建设营,领到了一把铁锹和半袋粮食,他捧着粮食,眼泪直流:“谢谢府主!谢谢铁石山!我们以后就是您的人,您让我们干什么就干什么!”
老妇人抱着死去的孙子,被安排进了帐篷,民政司的妇人给她端来一碗热粥,她接过粥,颤抖着说:“要是早遇到你们,我的孙儿就不会……” 话没说完,就泣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