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三年夏,朝廷封司马昭为晋公,封地包括并州的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和司州的河东、平阳,共八郡,地方七百里,加九锡,晋位相国,晋国府中置官司。司马昭九次辞让不受,后改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其子之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这一系列的封赏,表明司马昭的权力已经达到了人臣的巅峰,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公元260年四月,朝廷诏令有关官员一切遵照以前的命令,再次晋升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加赐九锡。然而,魏帝曹髦却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他见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于是,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发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愤慨之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可惜,王沈、王业急速将此事告知司马昭。曹髦眼见事情败露,随即率侍从向司马府进发,想要做最后的抗争。但他的力量太过弱小,途中被太子舍人成济击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司马昭弑君这件事,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巨大污点。虽然他随后杀成济,灭其三族,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但历史的真相是无法被完全抹去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反映出司马昭在权力斗争中的残酷和果断,他为了维护司马氏家族的统治,不惜一切代价。之后,司马昭和太后与公卿们商议,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帝(后改名曹奂),改年号为景元。曹奂完全成为了司马昭的傀儡,司马昭彻底掌控了曹魏政权的一切。
景元四年夏,司马昭做出了一个影响三国历史走向的重大决策——举兵分三路进攻蜀汉。他派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的主力;同时派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以切断姜维退路,防止其回援蜀地;又派钟会统兵十万,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直驱汉中。
秋季八月,大军从洛阳誓师发兵,将军邓敦因对讨伐蜀国持有异议,被司马昭当众斩杀。这一举动,向全军表明了司马昭伐蜀的决心,不容任何人动摇。九月,司马昭又派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合力攻取围截姜维所部,金城太守杨欣攻取甘松。钟会派部下李辅领兵穿越斜谷,在乐城将蜀将王含包围,同时命部将易恺攻取汉城。钟会则率兵奔赴阳安,关城随即被其护军胡烈攻破。
在这场伐蜀之战中,邓艾表现出色,他率军偷渡阴平,直捣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这场战役的胜利,让司马昭的威望再次得到提升,也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264年三月,司马昭加封为晋王,距离他建立晋朝,只差最后一步。
然而,命运却没有给司马昭完成这最后一步的机会。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逝世,时年五十四岁。数月后,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晋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昭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初涉官场的年轻人,一步步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最终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在政治、军事上都有着卓越的才能,善于用人,能够准确判断局势,做出正确的决策。但他也有着权力者的残酷和野心,弑君等行为也让他备受争议。不过,无论后人如何评价他,都无法否认他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他是那个时代权力棋局中最后的赢家,也是开启晋朝新时代的关键人物。
参考《晋书》《资治通鉴》《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