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濡须初立

魏砥 柯哀的罐头 2147 字 7天前

---

建安二十四年冬的濡须口,江风凛冽如刀,卷起浑浊的江水,拍打着坚固的坞寨壁垒。这座控扼大江咽喉的军事重镇,因一个人的到来,气氛变得截然不同。

关羽的临时居所暨议事堂,并未设在坞内最舒适宽敞的馆舍,而是选在了靠近前沿、视野极佳的一处临江石垒。这里原本是存放军械的库房,稍加改建,撤去了冗余装饰,只留下必要的桉几、地图架和一座巨大的江淮沙盘。推开北窗,皖口新城隐约的轮廓与对岸曹军巡弋的舟船便尽收眼底,空气中弥漫着江水腥气与隐隐的兵戈铁锈味道。

邓艾肃立在一旁,详细禀报着濡须坞的详情:“启禀君侯,濡须坞现驻水步军合计一万二千人。其中,水军主力楼船五艘,斗舰、艨艟三十余艘,皆泊于内港。步卒八千,分守各处壁垒、望楼及旱寨。粮草囤积,可支三月之用。近期魏军动向,皖口满宠所部忙于加固城防,征集民夫,似无立即大规模进犯之意。合肥张辽所部,骑军频繁出哨,游弋于巢湖以西,意图不明,或为牵制……”

关羽静坐于主位,凤目微阖,似在养神,但那微微颤动的手指显示他正将每一项信息刻入脑中。待邓艾禀报完毕,他缓缓睁开眼,目光如电,直射沙盘上代表皖口新城的那座微缩模型。

“士载(邓艾字),皖口新城临江一侧,炮位几何?部署于何处?射程覆盖范围,可曾详查?”

邓艾心中一凛,这个问题直接切中了皖口防御的核心。他立刻上前,在沙盘上指点:“回君侯,据细作回报及我方观测,临江墙面共建有固定炮架十二座,分三层布置,覆盖江面及我坞寨出口。射程……约在二百步至二百五十步之间。具体位置,在此,此处,还有这里……”他一边说,一边用小旗精确标注。

关羽微微颔首,不置可否,又问:“张文远麾下骑军,近日出哨之频率、路线,可有图录?其惯常歇马、取水之处,位于何方?”

“这……”邓艾略一迟疑,“频率路线,斥候皆有记录,图录稍后便可奉上。至于歇马取水之处,多依巢湖支流,具体位置,尚需进一步探查确认。”

“嗯。”关羽不再追问,转而道,“将皖口新城结构图,及张辽所部近半年所有调动记录,送至我处。”

“诺!”邓艾躬身应命,心中对这位客卿的务实与犀利有了更深体会。他清晰地感受到,这位君侯虽无直接指挥之权,但其一言一行,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不容丝毫轻慢。他谨守着“客卿”与本军将领的界限,不问人事,不涉粮饷分配,只聚焦于敌情与战策,这份清醒的定位,反而更令人心生敬畏。

历阳,黄忠帅府。

黄忠须发皆白,但腰背挺直如松,环视麾下济济一堂的将领。除了邓艾已在濡须,文聘在京口总揽水军,江北陆路的主要将领几乎齐聚于此。

“诸位,”黄忠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关云长将军已奉主公之命,移驻濡须坞,参赞江北前沿军务。云长公之威名、韬略,东关之捷已见一斑。主公既以客卿之礼相待,委以重托,我等当同心协力,共御国贼。凡关将军有所垂询,需知无不言;凡关将军所划良策,当仔细参详,不得怠慢!”

众将齐声应诺:“谨遵老将军将令!”

然而,散去之后,各种议论难免在私底下流传。

一些原属荆州系的将领,如曾与关羽有过数面之缘的副将李丰叹道:“关君侯雄烈过人,昔日镇守荆州,北虏丧胆。今能得其指点,实为我军之幸。”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江东本土出身的裨将军周峻在回营途中,便对身边亲信都尉低语:“哼,客卿?说得再好听,也不过是寄人篱下。丹阳软禁两年,如今摇身一变,竟能‘参赞军务’,甚至‘临机决断’?我等血战经年,倒要听一降虏……呃,听一客卿指点不成?”言语间,不满与轻蔑几乎不加掩饰。

都尉附和道:“将军所言极是。谁知其心真伪?若其与刘备暗通款曲,我等岂非引狼入室?”

这类言论虽未敢公开宣扬,却也如暗流般在部分军士中涌动。黄忠与留守历阳的将领如陈武(非早逝那个,假设为同名将领)等有所耳闻,只能严加弹压,反复申明军纪,强调大局为重。整合来自不同派系、不同背景的军队,其难度不亚于直面战场上的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