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星火燎原

魏砥 柯哀的罐头 1807 字 7天前

---

赵云遣出的心腹副将,历经艰险,终于抵达成都,将那份措辞谨慎的密报呈送到了诸葛亮手中。

相府书房内,烛火摇曳。诸葛亮仔细阅看着密报上寥寥数语——“云长在丹阳,一切安好,陈暮以客卿之礼相待,并未屈节。云长心念北伐,矢志讨曹。”

他久久沉默,羽扇轻摇的速度不自觉地慢了下来。这几句话,信息量极大,却又如同雾里看花。云长安好,未受屈辱,此乃不幸中之万幸,可稍慰主公之心。客卿之礼?这待遇远超寻常俘虏,陈暮所图非小。而“心念北伐,矢志讨曹”,更是意味深长。这究竟是云长本心的流露,还是陈暮借赵云之口释放的烟雾?

他深知关羽的性情,傲上而不辱下,愈是压迫,愈是宁折不弯。陈暮以礼相待,反而可能撬动其心防。而北伐讨曹,更是直击关羽毕生志向与如今为弟复仇的执念。

“士元(庞统)在江东,竟能说动云长至此么……”诸葛亮轻声自语,眉头微蹙。他意识到,局势正在向一个更加复杂的方向滑去。联盟尚未破裂,但核心已然变质。曾经的盟友,如今因关羽之事,关系变得极其微妙而脆弱。

他必须立刻面见刘备。此事,隐瞒不得,但也需极讲究方式方法。

汉中王府内,刘备的精神依旧萎靡。当诸葛亮将赵云密报的内容,以尽可能委婉的方式告知他时,刘备先是愣住,随即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一把抓住诸葛亮的衣袖:“孔明!此言当真?云长他……他真的安好?他还想着北伐?他还认我这个大哥吗?”

最后一句,问得小心翼翼,带着深深的恐惧与期盼。

诸葛亮心中酸楚,安抚道:“主公,云长性情,您最清楚。‘矢志讨曹’四字,已然表明其心志。陈暮以客卿之礼相待,足见其意在笼络,而非折辱。云长心中,汉室与……与主公,分量定然极重。只是如今形势比人强,他身陷江东,为全大义,为报弟仇,与陈暮虚与委蛇,亦未可知。”

他将关羽的行为解释为“虚与委蛇”,既是为了安慰刘备,也是为了给未来可能的变化留有余地。

刘备闻言,情绪稍定,但泪水依旧止不住地流淌:“是了……是了……云长定然是为了翼德,为了我……他是在忍辱负重啊!”他紧紧攥着拳头,“可我……我却不能救他脱困!我算什么大哥!”

“主公切莫如此!”诸葛亮正色道,“如今三将军新丧,益州内里未稳,北有曹魏大敌。当此之时,尤需隐忍。云长在江东,既得保全,又心向汉室,此乃不幸中之万幸。我等当固本培元,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或可与江东交涉,迎回云长,亦或……云长自有脱身之法。”

他将刘备的注意力,从对关羽个人处境的悲伤,引向了更宏大的战略层面。稳住刘备,就是稳住益州根本。

刘备沉默良久,最终长长叹息一声,颓然道:“就依孔明吧……一切,以大局为重。”只是那眼神中的痛苦与无力,丝毫未减。

诸葛亮退出王府,望着阴沉的天空,心中并无轻松之感。安抚住了主公,只是第一步。江东与关羽关系的微妙变化,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正在扩散。如何应对陈暮可能借此提出的新条件?如何防范曹魏的进一步离间?如何维持这脆弱的联盟不至于崩塌?千头万绪,皆系于他一人之身。

东关之捷的余波,在江北军营中持续发酵。普通士卒虽不知晓背后有那位“客卿”的精准预判,但军中高层,尤其是参与伏击的将领,对那位身在丹阳的关云长,已然心生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