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基业固

黄河故道的水第一次奔涌入海时,李砚正站在渤海湾的望海台上。浑浊的黄浪裹挟着泥沙,顺着新挖的河道奔腾向前,与碧蓝的海水撞击出巨大的浪花,那声响如同万马奔腾,震得脚下的礁石都在发颤。

“陛下,成了!黄河真的顺着故道入海了!”工部尚书激动得声音发颤,手里的图纸都被海风掀得哗哗作响,“拦河坝那边传来消息,旧河道的入淮口已经彻底断流,只有些许积水在慢慢干涸,再也不用担心夺淮之患了!”

李砚没有回头,目光始终追随着那道黄蓝交汇的水线。他能“听”到黄河水的欢呼,那是压抑了数百年的畅快;能“听”到海底生灵的惊叹,那是对新水源的好奇;还能“听”到远处锁河大阵的嗡鸣,那是阵法与地脉完美融合的共鸣。

“让沿岸的百姓迁回来吧。”他缓缓开口,声音被海风吹得有些散,“先从地势高的地方开始,给他们发新的农具和种子,告诉他们,黄河安了,能种地了。”

内侍连忙记下,心中却感慨万千。想当初陛下力排众议,执意耗费巨资改道黄河,多少人暗地里说这是劳民伤财,如今看着这奔腾入海的黄河水,看着两岸日渐稳固的堤坝,谁还敢说半个不字?

随着百姓回迁,黄河故道两岸渐渐恢复了生机。第一批种下的小麦在灵脉滋养下长势喜人,麦穗比寻常的饱满许多;工匠们在河道旁建起了水磨坊,利用水流的动力碾米磨面,效率比人力高了十倍;连走街串巷的货郎都多了起来,挑着针头线脑,沿着新修的驿道叫卖。

李砚特意让人在两岸种上了成片的“护堤林”,树种选的是耐旱耐涝的白杨和垂柳。玄道司的术士们在树苗根部埋了“生息符”,让它们能顺着地脉快速生长,不到半年,就长成了一片绿荫,树根在地下盘根错节,与水泥堤坝共同守护着河道。

“陛下,西岸的张家庄打了今年的第一担新米,特意送来给您尝尝。”老河工颤巍巍地捧着个陶罐,里面的米粒饱满圆润,透着淡淡的清香,“庄户们说,这米比以前甜,是沾了黄河故道的灵气。”

李砚接过陶罐,舀出一把米放在手心。米粒上确实带着微弱的灵气,那是锁河大阵和地脉滋养的结果。他能“听”到米粒里蕴含的生命力,旺盛而纯粹,像极了那些重新回到家园的百姓。

“赏张家庄十石灵麦种子。”李砚吩咐道,“让他们明年多种些,也分给周边的村子,让大家都尝尝甜头。”

老河工千恩万谢地退下,李砚却拿着陶罐走到黄河边。他舀起一瓢黄河水,看着浑浊的水流在掌心慢慢沉淀,露出底下细小的沙粒。这些沙粒曾是水患的根源,如今却成了筑堤的材料,成了滋养土地的养分,就像那些被改造成良田的荒滩,在沉寂多年后终于焕发新生。

玄道司的术士们没闲着,他们沿着故道布设了“测水网”——用铜制的管道将各个镇河塔连接起来,管道里的水银能根据水位变化自动升降,一旦超过警戒值,塔顶的铜铃就会敲响,比以前人工观测快了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