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新的算力与方启明的阴影

数学奥林匹克集训的紧张节奏暂告一段落,最终的六人名单尚未公布,但“北斗”团队的核心成员已全身心回归到863计划更为严峻的挑战中。

陈知行重构的异步并行算法虽然解决了架构瓶颈,但随着模拟复杂度的指数级增加,他们那由“废旧零件”搭建起来的分布式计算集群,终于不堪重负。

在一个关键的全系统压力测试中,主控节点率先发出过载警报,随即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超过半数的计算节点因内存溢出或处理器过热而相继宕机,屏幕上一片刺目的红色错误代码。

整个集群,彻底瘫痪了。

机房里死一般寂静,只有机器风扇徒劳的嗡鸣和报警器刺耳的长音。

“妈的!”

周炽一拳砸在桌子上,脸色铁青,“还是硬件太老了!根本扛不住大规模并发!”

陈知行面无表情地盯着崩溃的日志,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试图定位最先崩溃的节点和原因,但紧绷的下颌线泄露了他内心的焦灼。

李泽川烦躁地扒了扒头发,眼神阴沉地盯着那堆“破铜烂铁”,第一次对自己“变废为宝”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苏想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心也沉到了谷底。

这是他们目前唯一的算力依靠,集群崩溃,意味着所有研究进度都将停滞。

“不能停。”

陈知行率先打破沉默,声音带着一种冷硬的坚定,“日志显示,问题集中在数据交换频次最高的几个模块。我们需要立刻进行故障恢复,同时优化数据调度策略,减少节点间的通信压力。”

“怎么优化?算法层面已经很难再压缩了!”周炽烦躁地反驳。

“那就从数据本身入手。”

苏想忽然开口,她走到白板前,拿起笔,

“我们可以尝试对输入数据进行预处理,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压缩和分层。

将实时性要求高的核心数据流与可延迟的辅助数据分开传输……”

她一边说,一边勾勒出数据分流和压缩的示意图,思路清晰,直指痛点。

这是她在长期数据处理中积累的独特直觉。

陈知行眼睛微眯,迅速接上她的思路:

“可行。结合缓存机制,将频繁访问的中间结果在本地节点留存,进一步减少网络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