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新的算力与方启明的阴影

周炽也被带动起来:

“对!还可以动态调整任务粒度,把大块任务拆得更碎,让那些老机器也能啃得动!”

思路一旦打开,解决方案便源源不断。

四人立刻分工,陈知行和周炽负责修改核心调度算法和数据压缩模块,李泽川和苏想则带领几个助教同学,全力抢修瘫痪的硬件节点。

这一熬,就是整整一个通宵。

机房里灯火通明,敲击键盘声、机器重启声、低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

李泽川不知从哪儿弄来一箱压缩饼干和几瓶汽水,大家就着冷水胡乱填饱肚子,继续奋战。

当黎明曙光再次透过窗户,主控屏幕上最后一个红色错误提示消失,代之以系统稳定运行的绿色标识时,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李泽川把最后一块饼干塞给脸色有些苍白的苏想,习惯性地弹了一下她的额头,语气带着不易察觉的关切:

“行了,小状元,别硬撑了,回去睡会儿。”

苏想接过饼干,感受着额头那一下轻微的触感。

她抬头,对上李泽川看似随意却专注的目光,轻轻“嗯”了一声。

集群崩溃的教训让陈知行意识到,光靠“捡破烂”和小修小补,无法支撑863计划的长期发展。

他动用了更深层的关系,经过一番周旋,终于为团队争取到了接入国家新成立的“曙光一号”巨型计算机少量测试机时的宝贵机会!

“曙光一号”!

这可是国内自主研发的、性能远超他们那堆“古董”的国之重器!

这意味着,他们一些之前因算力限制而无法进行的超大规模仿真实验,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

团队的研究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然而,就在他们欢欣鼓舞,准备将核心算法移植到“曙光一号”进行首次测试时,一个坏消息紧随而至——方启明的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利用其“海外背景”和“前沿学科”的优势,竟然拿到了比他们多出近三倍的“曙光一号”机时配额!

“凭什么?!”

周炽得知后,差点又跳起来,“他们那什么基因数据,比我们的国防仿真还重要?”

陈知行眉头紧锁:“这说明,在高层资源分配的天平上,生物信息学目前的确更受青睐。这是战略导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