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无路可退的天才

流传的版本经过了口耳相传的加工,变得更加戏剧化:

她在中国因其惊人的数学天赋而遭到嫉妒和排挤,被冠上“学术妲己”的污名,

甚至因此受到了不公正的处分,在国内学术圈几乎无立锥之地。

她是被迫远走他乡,寻求一个能安心做研究的“净土”。

这个版本的故事,巧妙地融合了部分事实与大量的想象,极大地符合了德国同事们对某种“怀才不遇天才”的想象!

尤其是当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轻、勤奋、且已经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东方女性时。

“哦,可怜的苏,她在中国一定经历了很多不愉快。”

“难怪她那么拼命,她是把这里当成了最后的希望之地。”

“那些排挤她的人真是愚蠢,白白将这样的天才推给了我们。”

这样的议论声中,同事们看向苏想的眼神,少了最初的审视与距离感,多了几分同情、敬佩,以及一种……仿佛分享了某种秘密的亲近感。

在他们看来,苏想是一个“没有回头路”的天才,她只能紧紧抓住马普研究所这个机会,她的利益与研究所的未来深度绑定!

这种认知,无形中极大地提升了苏想在研究所内的信任等级。

施耐德教授在一次私下谈话中,甚至略带感慨地对她说:

“苏,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很遗憾你在自己的国家遇到了那些事情。

但请相信,在这里,在马普,我们只认可才华和努力。

你完全凭自己的能力赢得了这一切。”

苏想听着这些话,心中五味杂陈。

她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那些流传的故事,只是用更努力的工作来回应这份“信任”!

她知道,这种“无路可退”的设定,是她最好的保护色,也是她能接触到更深层技术的敲门砖。

果然,不久之后,施耐德教授将她叫到办公室,交给了她一项更为核心的任务——

参与研究所与德国某顶尖军工企业合作的预研项目,

负责其中关于新型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界面失效行为的建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