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无路可退的天才

新项目的保密级别远超苏想之前接触过的任何课题!

她拥有了一间带有三重门禁的办公室!

所有研究数据都在隔离的内部服务器上,严禁任何形式的拷贝和外传,甚至连实验室的废纸都需要经过专门的碎纸处理。

项目的目标是预测一种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碳-碳复合材料在高温、高负载下的界面剥离行为。

这不仅是材料学的难题,更涉及到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计算,对建模者的数学能力和物理直觉要求极高。

苏想运用在德国汲取的最新知识与研究方法,再次展现了她处理复杂系统的超凡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唯象模型,而是试图从原子键合和位错动力学的微观机制出发,构建一个跨尺度的物理模型。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计算量也浩如烟海。

她几乎是不分昼夜地扑在计算和模拟上。

办公室里彻夜亮着的灯,成了安保人员巡逻时熟悉的风景。

她与超级计算机集群为伴,与海量的数据搏斗,常常为了一个收敛性问题,连续调试几十个小时。

她的这种近乎自虐的投入,在德国同事看来,更是印证了她“珍惜机会”、“孤注一掷”的形象!

没有人怀疑她的动机,只觉得这个中国女孩是在用疯狂的工作来填补过去的失落,

并紧紧抓住这个可能决定她学术命运的机会。

然而,只有苏想自己知道,在每一个深夜,当她面对屏幕上那些蕴含着巨大价值的模拟结果和关键参数时,内心承受着怎样的煎熬与压力。

这些数据,每一条都可能对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它们近在咫尺,却又仿佛远在天涯。

她不能拍照,不能记录,只能依靠自己大脑,去记忆,去理解,去消化。

她将关键的理论框架、创新的算法思路、以及那些无法直接记忆的复杂参数,拆解、变形、编码,

用一种只有她自己能完全理解的、混合了数学符号和特殊标记的方式,

零散地记录在不同的、看似无关的演算草稿纸上。